正文 官場風向標為何失靈(1 / 1)

官場風向標為何失靈

新視點

作者:時言平

通過觀察分析黨報黨刊上領導的曝光頻率和活動軌跡,來猜度官員的境遇,似乎是民間透視朦朧官場生態的奇特視角。雖然這種經驗主義並不靠譜,但民間還是願意把它當成觀測官員宦海沉浮的風向標。用時髦的話來說,這也是以大數據為背景的分析方法。

按照這種並不科學的經驗解析、並不靠譜的觀察視角:官員若要高升,那麼大多會頻繁出現在黨報上或者電視的鏡頭裏,甚至有些“高人”,還能通過版麵位置和時間段來預測升幅高低;官員要是出事,那也有個征兆,便是突然變得“低調”,淡出公眾目光。

不可否認,這個看似玄乎的風向標,有些預測最終得到印證,於是,人們愈加熱衷於通過它來觀察官場動向。不過,最近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的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似乎證明了這種方法論是不可靠的——就在姚木根被查消息發布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當天,江西省委機關報《江西日報》上,還刊載了姚木根的署名文章。對此“烏龍”,網友直呼“甚是少見”。

如此“擺烏龍”,民間慣用的風向標失靈了,難免感到突然,驚詫莫名。殊不知,風向標的失靈,恰恰反映了紀檢監督機製的轉軌——紀檢監察正朝著更加獨立的方向轉變。

之前的紀檢監督,身處複雜而微妙的官場生態和權力格局之下,不少時候,查案辦案都容易受到幹擾。這樣的局麵,正是地方紀委雙層領導機製即同體監督凸顯出來的弊端。

成熟的監察機製,大抵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對於監督對象有全麵的監督;二是監督製約的力度與被監督對象的職位與權力相對應;三是加強異體監督,而非同體監督。所有條件,都指向一個方向,那便是紀檢的獨立性。當前紀檢監督“查案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的轉向,無疑是由同體監督變軌為異體監督的表現,這意味著,往後的紀檢監督工作,能夠運行於相對獨立的軌道,不必再陷於博弈的泥潭和權力磁場的幹擾;也意味著,即便是查處地方大員,也不必再在處理各種無謂的關係中耽誤時間和進程。

紀檢機製的這種轉軌,或正是官場風向標此次失靈的原因所在。省去了協調和博弈,辦案則更加專心致誌,出結果也不必一波三折。在這種獨立機製之下,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可以避免滿城風雨、各種臆測造成對官員的幹擾和影響;二是可以避免“跑風漏氣”,給問題官員製造外逃、串供、尋求庇護等脫罪的空間。查實之後便公諸於眾,迅速采取措施,既不容易誤傷,也可避免漏網。

說到不夠獨立的紀檢監督機製下的漏網,有不少典型的案例:去年,深圳市南山區原政協主席溫玲被查出問題,被調查期間私自出境遲遲未歸;今年,卷入腐敗案涉嫌行賄犯罪的傳奇女富豪劉迎霞,在案件辦理中離境未歸……如果紀檢監督能對他們像對姚木根一樣“突然襲擊”,這樣的外逃現象也許就可以得到盡可能的避免了。紀檢監督路上糾纏太多,往往耽誤了查貪治腐的時機。

紀檢監督這柄反腐利劍,唯有更加獨立,才能夠磨得更快更利。如此,官員們才會放棄幻想,因為手隻要亂伸,說不好什麼時候這柄利劍就落到頭上,無處尋找庇護,也無處可逃。

從姚木根的“烏龍文章”上,或反射出這樣的信號:中國的反腐正在步入機製創新和製度完善的軌道。反腐已然從手腕治標朝著製度治本的軌跡轉變。從此,人們不必再到報章電視上去尋找蛛絲馬跡來臆測官員,而是會習慣於從紀委網站上尋找答案。“烏龍文章”或者問題官員突然被查,才不至於引發訝異:黨報這個官場風向標失靈了?

圖:付業興 編輯:程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