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牛“釘子戶”杜月笙(1 / 3)

最牛“釘子戶”杜月笙

人與事

作者:東方明

杜月笙,中國現代史記載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社會人物。當年,他與黃金榮、張嘯林鼎足而立,呼風喚雨,號稱“上海灘三大亨”。據說,在這“三大亨”中,若論黑道資曆,青幫“通”字輩的黃金榮是老大哥;若論凶狠,則應首推張嘯林;而論擁有的財富和一擲千金的豪爽,那杜月笙就是第一了。可是,誰也沒有料到,就是這位“上海灘三大亨”中的首富人物,卻在1947年做過“釘子戶”,而且還扯上了上海灘另一社會名流富豪、“出租車大王”周祥生。杜月笙、周祥生二位的“釘子戶”做得如何?最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密謀策劃 對抗拆遷

老上海一說“北站”,盡人皆知。這座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火車站,一直運行到1989年方才結束曆史使命,退出運行,改建為上海鐵路博物館。北站大門外有一條馬路叫天目路。這條馬路原是上海縣、寶山縣的界河,清末民初填平後築成一條馬路,故初時名叫“界路”,1915年與延伸築出的那段馬路一起改稱“新民路”,1943年改稱“天目路”,1964年改稱“天目東路”、“天目中路”。杜月笙、周祥生的“釘子戶”大戲,就是在這條馬路上上演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站的客運、貨運量都大大增加,當時鐵路的運力倒還尚可支持,但北站門前天目路的交通狀況卻令人不敢恭維。天目路緊挨北站與康樂路接頭的那段長約200米的路段,由於一些三十多年前築路時未曾拆除而留下的建築物占據了一側路麵大約七八米,致使天目路形成了一個瓶頸口。這些建築物大多是民居,另有14家工廠、商鋪,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大東書局北站印刷廠、祥生出租公司北站辦事處、北站大旅社等。

上海市工務局發現由於交通的發展而形成天目路康樂路瓶頸口後,非常重視。局長趙祖康(新中國成立後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部局局長、上海市副市長等職)親自組織了調研,獲得了以下數據:每天在該路段通行的市民人次大約在10萬、各類貨物約4萬噸,以及外商和外賓的來往,汽車、卡車、三輪車、自行車、黃包車、人力貨運拖車,加上每天到北站迎送親友的市民,以及一些招徠生意的旅館夥計等等,形成了這個路段的交通擁擠和紊亂。

調研之後,趙祖康與工務局的公路管理人員反複進行研究後,提出對這個路段進行拓寬擴建的方案。該方案計劃擬將緊靠北站的那段天目路拓寬10米,提出了經過精確估算而對大東書局印刷廠、祥生出租車公司北站辦事處等十四家工廠、商鋪以及需要拆遷的民宅的經濟補償。當時,進行這樣一個工程乃是一樁大事,市工務局做出方案計劃後,要送到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審批。市政府審批後還不算數,得送往南京呈國民政府行政院審查核準,否則,費用就批不下來。

一應行政手續辦理完畢後,市工務局就張貼布告,將拓路計劃、拆遷戶的搬場安排和經濟補償辦法,以及行政院批準的命令一一予以公布,定於最後搬遷的時間為1947年12月底,拆遷方式以自動拆遷為主,工務局指派工程隊到場協助和監督。

工務局的布告一張貼出來,就捅了馬蜂窩。大東書局印刷廠的董事長是杜月笙,他占著最多的股份;另一戶祥生出租汽車公司北站辦事處則是周祥生的產業。周祥生倒還好,因為他盡管名氣甚大,但他是企業家而並非幫會大亨,碰到這件事還隻是從拆遷補助和風水角度來考慮。而杜月笙就不同了,他是大亨,首先要講究的就是麵子。這樣大的事情,工務局也好,市政府也好,竟然事先都沒跟他通過氣,說拆遷就拆遷?須知他是連蔣介石看到他都要客氣一番的主兒,小小一個工務局衙門竟然就敢不買他的賬了?

於是,杜月笙就親自給周祥生打了電話,問周先生你對趙祖康拆屋有什麼高見?周祥生一聽就明白了,馬上回答說我正要向杜先生請教呢。杜月笙問周先生你願不願意把貴公司的北站辦事處給拆了?周祥生說當然不願意,我的公司在那裏待了20多年了,做做生意蠻好的,拆什麼拆?杜月笙說那好,你別的不必做,隻要隨時和杜某保持口徑一致就行了,看工務局能拆得了房子?

緊鑼密鼓 各做準備

這時已是12月中旬,市工務局規定的期限即將到了,工務局方麵見拆遷對象無動於衷,於是就得考慮強拆了。強拆比較麻煩,要跟地方政府通氣,還要聯係警察局。工務局於是就派了個副局長前往天目路所在的北站區政府,跟區長潘介眉通氣,研究如何強拆的問題。潘區長說這事得跟警察局協調,因為有杜月笙、周祥生在內,所以弄得不好還得驚動市裏呢。

來人剛走,受杜月笙指派的大東書局總經理陶百川也來拜訪了。陶百川對潘介眉說:“潘區長,兄弟受杜先生委托,特地約你這位地方行政長官談話。平心而論,我是讚成拓路的,這是對廣大民眾有利的。但拆屋拓路計劃,盡管行政院批準,可是沒有經過民意機關(注:指的是上海市參議會)同意,因此還是不能執行。潘區長你是北站區的地方領導,如果工務局和市政府不能修改他們的計劃,你應該理直氣壯地站出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