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遼東,後金漸漸的崛起,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生拚搏下,成了大明朝唯一的隱患。
努爾哈赤,通滿語和漢語,喜讀兵書,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啟六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一生的拚搏中,為清朝江山作出了諾大貢獻。
努爾哈赤死後,作為努爾哈赤八兒子的皇太極受嶽托等人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誌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為了防止袁崇煥正在實施的“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皇太極便想對袁崇煥未曾實施之前發起攻擊,以此來打破明朝的寧錦防線。
而此時皇太極(黃台吉)在大政殿,親自接見了匆匆進宮的昆侖老祖。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八角重簷攢尖式,八麵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麵是一個高約四尺餘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淨瓶石欄杆。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
殿內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氣勢雄偉,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接見重要官員所在。
大殿中,一個雕刻著金龍的龍椅上端坐著一個身材魁梧,四方國字臉,皮膚有些黝黑,寬額頭,闊口鼻,額下留著一縷胡須,身穿龍袍之人雙手伏在龍案之上,麵帶微笑的望著昆侖老祖,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金的天聰可汗皇太極。
昆侖老祖一見到皇太極,連忙用後金禮儀行禮道:“奴才上官飛雲參見可汗。”
皇太極抬手虛扶道:“免禮!國師為何來得如此匆忙?怎麼連官服都沒有穿?”
昆侖老祖,哦不,上官飛雲站起身後,彎腰低頭躬身對著皇太極道:“啟稟可汗,那喇嘛服奴才穿不慣!所以……”
皇太極卻是揮了揮手道:“算了,不喜歡穿那就隨你,不知國師此次匆忙進宮所為何事?”
上官飛雲將白劍飛所說的一切,一次不落的稟報給了皇太極。
皇太極不聽還則罷了,一聽之下,立刻就“蹭”的站起身來,緊趕幾步來到了上官飛雲身旁追問道:“此事可屬實?”
“回稟可汗,此事千真萬確。如今飛鷹衛正在組建。”上官飛雲恭恭敬敬的說道。
皇太極聽完了上官飛雲的話,背著雙手,在宮殿中來回踱步,沉思良久後道:“飛鷹衛剛剛組建,也沒有什麼戰力,暫時先封鎖消息,糧草估計四月底便可準備妥當,到時候我們兵發寧錦,一舉打破明朝的寧錦防線,到時候再慢慢收拾飛鷹衛。”
上官飛雲也明白,大戰在即,一切當以大局為重,不能因為有了飛鷹衛,自己辦起事來就畏首畏尾。
但是,有這樣一隻可以飛上天的隊伍,雖說沒有形成規模,隻是剛剛組建,但上官飛雲依舊放不下心來。
眉頭緊鎖,思前想後好半天,上官飛雲才對著皇太極道:“大汗,奴才對於疆場征殺不在行,不如奴才親自前往北京城,如果淩雲肯為汗所用,那就將他拉攏,如若不行,奴才便將他斬殺,以防後患。”
上官飛雲所說的一切,正是皇太極心中所想,所以皇太極也沒有任何猶豫,對著上官飛雲點點頭道:“國師挑選二十名精銳白甲兵,就到關內走上一遭。看看這個淩雲到底是何方神聖?”
“奴才領旨!”
而同在此時,蘇州,也是發生了一件與淩雲相關的事情,導致了淩雲幾次三番的想要找回自己的未婚妻,一直都是沒有找回。使得柳如是再次回到了曆史的起點。
蘇州郊外,淩雲的衣冠塚
柳如是和春花給淩雲已經守孝半年之久,此時的柳如是,比之半年前,長大了許多,越發的誘人起來。
淩雲的衣冠塚旁,柳如是搭建了一個小草棚,身穿白色孝衫,吃住都在小草棚中,因為淩雲的墜崖身亡,使得柳如是有些沉默寡言,每日隻是看看詩詞典籍,以此來消磨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