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章 寧錦大戰開啟(1 / 2)

就在支援遼東大軍開拔三日後,也就是公元1627年,五月初九日,皇太極率兵到了廣寧的邊緣,命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讬、薩哈廉、豪格率護軍精騎為前隊,攻城諸將率綿甲軍等攜帶雲梯、盾牌等器械為後隊,親自同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率領大軍居中,八旗三隊,魚貫而行。

初十日,皇太極至廣寧。後金軍士捉獲明軍哨卒,經訊問得知:右屯衛以百人防守,小淩河、大淩河雖修城未竣也有兵駐防,錦州城修繕已畢、馬步卒三萬人。皇太極命乘夜進軍,輕取右屯衛城,直奔大淩河城。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趨大淩河城,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貝勒碩讬及總兵官、固山額真等,率兩紅旗和鑲藍旗的兵馬為右翼,直趨錦州城;三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的兵馬為左翼,直取右屯衛。中路皇太極軍逼近大淩河城,當時城池還沒有修築完成,守城兵撤往錦州。左翼莽古爾泰軍逼近右屯衛,守軍逃遁,奔向錦州。後金軍輕而易舉取得了大淩河、右屯衛兩城後,三路大軍會師錦州,距城一裏,四麵紮營,大軍圍困錦州。

後金鐵騎圍城,綿延數十裏的營帳一眼望不到邊,戰馬嘶鳴聲更是不絕於耳。

錦州, 城頭,一杆“袁”字大旗隨風招展,大旗下,一個中年男子身著甲胄,單手扶在腰間的劍柄之上,微眯著雙眼,向著城下望去,額下的三寸胡須也被微風吹拂的左右搖擺。此人正是遼東巡撫袁崇煥。

身後,一個身材魁梧,麵色黝黑,一臉鋼針般胡須的將領上前一步,對著袁崇煥拱手道:“撫台大人,如今後金軍立足未穩,我們是否派出關寧鐵騎來一次突襲?”

袁崇煥抬手打斷了那名將領的話道:“複宇(祖大壽的字),你且看看,雖說後金正在安營紮寨,可左右兩側山頂的數萬騎兵卻是嚴陣以待,如果我們此時派兵出城,不但起不了突襲的作用,搞不好還要損兵折將。”

“那怎麼辦?難道就這樣看著這些韃子安營紮寨嗎?”祖大壽有些不甘的說道。

袁崇煥卻是冷冷一笑道:“後金都是騎兵,若是野戰我們肯定不是對手,為今之計就是將所有的紅衣大炮搬到城頭之上,多備滾木雷石,一旦他們攻城,就用火銃,大炮,以及弓箭拒敵,堅守城池等待援兵,如有擅自出城迎敵者,殺!”

“末將遵命……”

城中百姓因為後金兵的圍城,搞的人心惶惶,緊閉家門,大街之上除了巡邏的士兵就看不到幾個行人。

戰爭的氣氛籠罩了整個城池,就連城頭上的將士也是刀出鞘,弓上弦,輪番休息。

就在皇太極率軍圍困寧錦之時,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紀用,也率領著大軍向大淩河逼近。

俗話說,人上一萬,無邊無沿。此時的趙率教大軍,騎兵,步兵,連帶護送糧草的民夫,將近兩萬人的隊伍綿延數裏之遙。

“轟隆隆……”的馬蹄聲過後卷起了漫天的黃沙。

隊伍中,丫頭身穿一身皮甲,腰懸兩柄長刀,頭戴一個鐵盔,臉頰之上落了一層厚厚的塵土,就連頭發絲中也可以依稀的看到汗水和塵土摻和起來的泥巴,端坐於一匹赤紅色的戰馬背上,眼眸中時刻注視著四周,一臉的警惕之色。

漫長的行軍趕路總是無聊之極,陳東來緊催戰馬來到了丫頭身旁:“花兄弟不用這麼緊張,第一次上戰場多留個心眼兒,不要一個勁兒的猛打猛衝,一旦要是打起來就跟隨在我的身邊,將咱們的親信兄弟歸攏到一起,免得到時候殺散時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

丫頭點了點頭,露出一個淺淺的笑容:“多謝陳大哥!”

“花兄弟客氣了!咱們是一個營的兄弟,互相幫襯是應該的……”

隊伍的最前方,就在行軍趕路之時,一隊七八個人的斥侯隊伍催動著胯下戰馬,想著對我的最前方疾馳而來,身後揚起了漫天的黃沙。

細看之下,有幾個人身上還帶著血跡,若不是因為來人穿成明軍的衣服,恐怕前方的士兵早就開弓放箭。

在前軍先鋒帶領之下,幾個斥侯很快就被帶到了趙率教的所在中軍。

斥侯跳下戰馬,單膝跪倒在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馬前,抱拳拱手道:“稟將軍,我軍斥侯在前屯與後金軍的巡邏隊伍交上手,兄弟們死傷過半。”

沒有理會斥侯的稟報,趙率教一招手,一個親兵便連忙將一份地圖緩緩的撐開。

良久,趙率教才緩緩開口問道:“前屯己經失手了嗎?後金有多少軍隊駐紮在前屯?領軍之人是誰?附近可否有明軍隊伍?”

趙率教不愧是久經戰陣之人,一開口,便問到了關鍵之處。

單膝跪倒在地上的斥候也不敢怠慢,不假思索,便對著趙率教回答:“回將軍的話,前屯周圍五十裏未曾發現明軍隊伍,後金領軍之人中軍大帳的大旗是一個“嶽”字,小人還未曾靠近後金軍營就被巡邏隊無發現,雙方一番苦戰,我軍死傷七八人才僥幸甩開了後金軍。觀其帳篷鍋灶少說不下兩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