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建國以來三次國民經濟調整研究綜述(2 / 2)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調整,中央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要求重新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國家決定精簡城市職工、減少城鎮人口。1959年-196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被稱為“三年暫時困難時期”。當時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恢複國民經濟,對工業管理體製和企業內部管理製度作出了具體規定。調整、改進了國家、地方和企業三者之間的關係,促進了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的恢複和建立。還將很多城鎮人口精簡到了農村,可以說他們以個人利益的犧牲換來了共和國經濟的複蘇。

對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個龐大的就業壓力急需盡快解決的特別困難時期。薑長青在其研究中,對當時調整的背景、過程以及此次調整與經濟恢複的關係做了研究。他認為此次的經濟調整與六十年代的有大不同。此次調整是人民在生活已經有改善的前提下進行,所以不容易被察覺。但是卻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這個階段的調整過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一個重要的曆史關頭召開的一次全會。從此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生產力,是一次最根本的曆史性轉折。同時在此時期也討論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它的實踐意義是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調整,1979年中央工作會議製定了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這一討論從基本經濟規律的高度提高了大家對調整的認識,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調整。此次調整分為了兩個過程,1979-1980為第一階段,此次調整重點在農輕重的比例關係上以及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上。第二階段是1981年,此次主要是在基建規模上、財政收支上以及穩定經濟局勢幾個方麵為主。當時又由於一些特殊情況,延遲到了1983年。所以建國以來第三次國民經濟調整第二階段為1981-1983年。建國以來的三次國民經濟調整在不同的背景下進行,但是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均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郭政平.建國初期工商業的合理調整[J].教學與研究,1983(03).

[2]王留玉.建國初期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實踐及其啟示[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S1).

[3]柳森.1961年-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研究述評[J].北京黨史,2010(01).

[4]張素華.第一次國民經濟調整研究述評[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01).

[5]薑長青.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經濟調整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

[6]孫誌岩.經濟調整背景下農民非農就業問題探析[J].南方農村,2012(06).

[7]薑長青.20世紀60年代初期精簡城鎮人口對中國經濟影響探析[J].古今農業,2011(03).

[8]武力.論建國初期的勞動力市場及國家的調控措施[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04).

[9][美]吉爾伯特·羅茲曼(G.Rozman).《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