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西域風雲(二)
“報告。”一個手下衝進錦兒的氈房跪倒。此時這裏已成為察爾汗部落的王帳,對於這些草原民族來說,他們向往中原的漢文明,所以,不論貴族還是貧民,都盡力的學習漢人那一套。
西北的突厥人,他們的戰爭更加頻繁,部落之間吞並異常凶猛,是一個還處在奴隸社會的時代,社會製度並沒有完全形成。有頭腦的人,政府一些大的部落之後就開始稱王稱霸。由於地廣人稀,相互之間距離遠,又是遊牧民族,遊動性非常大。
這些特點造就了很容易自立為王的社會形態,封建不封建,奴隸不奴隸,一個很奇特的社會結構。
也就是如此形態,加上各自為政和沒有法紀,相互之間的戰爭也就不斷。頻繁的戰爭讓大量的人口死亡,製約了他們的發民。所以從匈奴時代起,一旦出現強有力的領導者,能把草原上的人統一起來,他們就會在短時間發展壯大,從而對中原文明構成強大的威脅,戰火又會在兩大民族中開始。
作為有先進的文化,穩定社會製度的中原漢人,盡管在這樣的戰爭中,一直處於不利的地位,但草原民族卻無法消滅漢族,也占據不了中原。若幹年後就會被逐漸強大的漢人驅趕出去,甚至被滅。
這種周而複始的變化,幾千年也沒有變過,從中原出現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開始,就是以這種民族之間戰爭為主旋律。也在少數民族發展中出現過幾次大的強盛時期,差一點把中原漢文明消滅。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不得不退出中原。
這種情況造就了草原民族矛盾的心理,一方麵他們向往中原漢文明,努力在學習,另一方麵又從內心深處瞧不起漢人。嫉妒心理加上羨慕的心理,所以,無論是匈奴還是這時的突厥,對漢民族都是一個複雜的情感。
中原文明秉承聖人所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最多的手段是製衡,是分化,是打擊。向他們低頭更是被認為奇恥大辱,隻要有機會就不可避免的要消滅他們。
所以,中原真正的知識不會傳授給他們,也不會有人真心幫他們,愚昧落後又是遊牧民族的特點,即使有那麼一兩個投降他們的漢人,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一個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民族,他們身上流淌著自卑和自大的雙重性格,錦兒能輕易的讓這些人歸心,是她從沒有瞧不起這些人,用真心對待他們,又能不分貧賤,不分老弱,一視同仁。在他們困難的時候,與他們共同努力和吃苦,讓哈查辛和赫連順他們很自然的忘記錦兒漢人的身份。
再說這些草原民族,他們對男女的區分是在是否強大上,女人天生弱,無法和男人比,所以,女人處於從屬地位,可他們本質上卻沒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說明白,就是崇拜強者,服從強者,誰的能耐大,誰就是頭領。
當然,拳頭和智慧一樣,錦兒表現了她的頭腦,讓這些本應該在冬季寒冷中喪命的人活下來,所以從內心真誠擁戴錦兒,把她奉為女王,聽從她的吩咐。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因為他們相信,錦兒可以讓他們活著,可以帶給他們好的生活。
幾天時間,其實錦兒一直很緊張,吐穀渾連大唐都得拉攏,證明了他的強大,自己竟然趕走他的使者,不向他納貢,下場可想而知。但巴楞他們卻反而不怎麼在乎,連赫連順也緊張得不是很嚴重。盡量派出尋找牧場的人少一些,大批的成年男人盡力留在家裏,防備意外,除此並不是多害怕,因為這樣的事情,他們見多了。
看著外麵進來的部民,連忙問道:“什麼事?”
這個人說道:“巴楞長老當住一夥騎兵,他們是漢人,說是找錦兒小娘子的,他們帶著刀劍,長老不讓他進來。”
李錦兒一下站起來。她終於明白了,那天當著所有人說自己其實姓李,叫李錦兒,並沒有幾個人知道。她說的是漢語,這些人根本聽不明白,隻是明白了自己不走,所以高興的歡呼。
幾個懂漢語的長老並沒有給下麵的牧民解釋,他們可不管什麼李錦兒,還是楊麗,現在是他們的女王。
最好不要提以前的名字好,要是家裏人來找,讓她回去怎麼辦?所以無論是赫連順還是哈查辛包括薩滿溫格都閉口不提李錦兒的姓名,巴楞不懂漢語會的不多,根本就不知道?
當錦兒出來的時候,看到的是自己手下好幾百人圍著能有四五十人的一隊騎兵,為首的正是柳飛煙。趕緊喊到:“巴楞,他們是自己人。”
巴楞見是一夥漢人,當然緊張,吐穀渾的人和漢人天生就是仇敵,漢人根本沒好東西,不過他們女王除外。他們說找錦兒小娘子,這裏哪有什麼錦兒小娘子,所以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