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漢唐天下(十)
西唐首府唐城,由於巴紮勒收縮兵力,固守羅些。內部暴亂,讓他把兵力集中在羅些城裏,用於鎮壓動亂。所以,隻留下兩萬不到的兵力防禦唐城方向的唐軍,大部分兵力在羅些城內。
這樣的動亂,沒有解決經驗的祿東讚也沒辦法,李彥臨撤出羅些的時候,有才能的大臣被他殺了不少,在動亂中被平民殺死的大臣也不少。剩下一些大多是無能之輩,還有一些傾向大唐的跟著走了。可用的人本來就不多,這更減弱了城裏控製局麵的能力。
巴紮勒帶來的人又和原來的大臣不一條心,城裏自發的奴隸又推舉出自己的首領,他們誰的也不聽,雙方混戰。彪悍的少數民族天生就像戰鬥民族一樣,為了保住到手的利益是拚命戰鬥。那些被搶的貴族也想報仇,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雙方的衝突越演愈烈,羅些城裏每天都有戰鬥,也不斷有人被殺,很多膽小的人開始向外逃。這時候唐城的人才明白,為什麼李彥讓炸毀城門,四座城門被炸,城裏軍隊根本擋不住逃跑的人。
大批的人進入唐城這裏。宇文毓把駐蕃軍更名為西唐軍,並開始擴軍。原來民團的人並入西唐軍,而逃跑出來的人大部分被征為民團軍,用於防守。從西海方向有進入這裏的物資,西海大督李存孝是李世民的堂弟,被封為齊國公,出任西海大督。
由於吐穀渾被滅,若偈缽逃進大唐內附,這一次李世民也收取教訓,把若偈缽留在長安,封一個閑教官職,其他人給分到各地,吐穀渾徹底不存在。而那些地區成為西海道,治所青海城。
這一次吐蕃的問題讓西海也緊張,但一直沒參與,一直盡力保證兩條商路的暢通。李錦兒向西進攻西突厥,急需大量物資,加大對大唐的貿易。西域的產品不斷進入大唐,讓本來窮困的西海變得好了不少。
從唐古拉山山口進入吐蕃的物資沒有別的,大部分是糧食,從西域進入吐蕃的也是糧食。但李錦兒一直沒有派兵進入吐蕃參戰,而是命令單鷹指揮新漢軍向南進攻,采取集中進攻,重點突破的戰術,直逼吐火羅肆葉護可汗最後的殘餘力量。
李錦兒暴動式革命,向四處擴展,有些地方根本不用新漢軍進攻,當地的百姓就起來殺了貴族當官的,轉而投降新漢。錦兒登基稱帝,新漢第一個女皇帝被尊稱為大漢女皇。
錦兒不斷接到柳飛煙報告,急得不行,但西域軍太少,根本無力進入吐蕃作戰。班傑出主意,調出一部分部隊保住商路通行,向西唐城運送物資。
對於巴紮勒來說,他已失去控製吐蕃的能力,各地領主當然不想消耗太大自己的力量。最讓各個酋長和領主來氣的是,西域的土地革命農奴暴動,引發羅些的暴亂,直接影響了吐蕃其他的地方。各地大量的農奴都起來造反,要求變成平民。如果不給就殺人鬧事,各地領主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還有時間去管巴紮勒。
本來尼日格的軍隊還能擋住唐軍,但不知為什麼,那邊也開始鬧起來,讓尼日格根本沒時間再阻擋唐軍進攻。程知節的軍隊突然不向前進攻了,竟然轉向西邊進攻,開始收複大麵積地區。
這些歸功於李麗質,她帶領著程處亮的家臣侍衛到處煽風點火。這就是李彥給李麗質的信,讓她不要急於來羅些,真想幫老公的忙,就在吐蕃東部地區進行宣傳,和羅些一樣支持那些起來革命的農奴。
整個吐蕃分為三部分,北部有西域進行動員支持,南部有程知節,中部有李彥他們。吐蕃地區大亂,每個人都自保,哪還有人想著去支持巴紮勒。弄得他手下的士兵也大批叛逃,都投靠唐城去了。
喬凡明和曹如凱每天忙得連睡覺時間都沒有,原駐蕃軍的士兵雞犬升天,哪怕原來一個士兵現在也變成了旅帥,也就是連長。沒辦法,軍隊數量急速擴大,
三千人的駐蕃軍改編成西唐軍的時候,就膨脹到一萬五千人,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軍隊增加到兩萬五千人。
但大部分武器不多,可很奇怪的是李彥想盡一切辦法,保證軍裝更換。這是為什麼?難道軍裝比武器還重要嗎?
各兵營訓練法也很奇怪,那就是沒什麼戰陣衝殺,而是隊列訓練。每天就是跑步、站隊,向左右轉和齊步走,剩下的時間就是學習漢語、漢字。
部隊不斷改變,把訓練好的向一起編,在招收新的。此時初步具備戰鬥力的人能有五千多人,其他的按宇文毓的說法,他媽的,一點戰鬥力也沒有。
其實李彥根本不指望他們打仗,而是用這種方法讓這些人歸心,有集體的感覺,承認是大唐的人。本來吐蕃就不富,青稞種植很少,糧食一直是問題,大規模暴亂更是沒吃的,經濟被進一步摧毀。
各地爆發的戰鬥,大多數是為了爭奪吃的。一冬天時間凍死的、餓死的就不少,為了活命隻能向唐城周圍聚攏。這裏有從大唐西海道運進來的糧食,也有從漢國進入的糧食。雖然隨著大雪和寒冷數量大減,但喝粥和配上牛羊,還能勉強活著。
為了活命,誰也不再堅持,很多領主怕被農奴殺了,恨不得他們全變成平民才好呢。聰明的小部落領主主動把賣身契燒毀,把自己名下的地分出去,把糧食藏起來。富人一夜之間變成窮人,當然也就沒人再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