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裝甲車還稍微好一點,它的作戰目標群體本來就隻是敵方的步兵和輕裝甲越野車。12.7口徑甚至是7.62口徑的輕機槍都可以達到作戰目標。
而坦克就不一樣了,坦克的作戰目標群體,本來應該是敵方的裝甲車輛,包括敵方的裝甲車和坦克。
而東委奴國軍設計生產的輕型坦克,卻是屬於典型的小車拉大炮,整車重量不到四噸的超輕型坦克,(在世界上其他列強的武器裝備劃分中,這種級別的都隻能被劃分為裝甲車,而且還是輕型裝甲車,但在東委奴國中,卻被稱之為了超輕型坦克)卻架上了一門37毫米口徑的坦克炮。
用通俗點的話來形容,就是一個身高六十公分的侏儒,卻長了一根17公分的長吊,無論怎麼看,都特麼的是個奇葩。
想想也是,東委奴國的假想敵自始至終都是大宋,而大宋陸軍甚至連最基本的裝甲部隊編製都沒有,在戰場上,東委奴國的裝甲坦克部隊,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移動堡壘和炮台在使用,根本不需要擔心遭遇到對方裝甲坦克部隊的威脅,最多也就對方的炮兵部隊,可能會對裝甲坦克車輛造成一定的威脅而已。
所以,東委奴國也沒必要將裝甲坦克部隊設計得過於笨重,輕便靈活型的裝甲坦克部隊,反而更加的適合跟大宋之間的戰爭。再加之上,東委奴國本身又隻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度匱乏,煤鐵甚至包括石油,絕大多數戰略資源都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
所以,為了用更少的資源,生產生產跟多的裝甲坦克車輛,形成更加強大的戰鬥力和威懾力,東委奴國不得不犧牲更多的裝甲防護力,裝甲厚度自然是能有多薄就造多薄了,因而才會生產出現在這樣的小車架大炮的奇葩裝甲坦克車輛來。
東遼國本身就是在東委奴國的扶植下建立起來的,東遼國發動的這一場所謂的平宋複國之戰,其實質上,也是東委奴國和大宋之間的一場間接較量,東遼國隻不過是東委奴國的一個代理人,一顆棋子。
東遼軍中上至空軍的偵察機、轟炸機和戰鬥機,下至普通步槍子彈,基本上全部都是東委奴國提供的,東遼皇家禁衛第一重裝甲軍所轄的兩個重裝甲旅也一樣,裝備的所有坦克裝甲車輛,全部都是東委奴國生產製造的,甚至於其中一些裝甲坦克車輛上還印刷有東委奴國軍方的編製序號和膏藥旗的圖案!
所以,也正是因為東委奴國生產製造的這種小車架大炮的奇葩裝甲坦克車輛,才造成了在麵對同樣設計生產的同類型的輕型坦克麵前,坦克的裝甲厚度,防禦不了自身37毫米口徑坦克炮的局麵。
趙東陽他們這支裝甲坦克分隊雖然隻有五輛輕型坦克和八輛裝甲坦克,但是混雜進東遼軍的裝甲坦克部隊之後,根本就是敵友難分,而隻要被趙東陽他們的坦克炮彈擊中,甚至是近距離爆炸,都可能直接造成對方坦克車輛的損毀甚至是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