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武器裝備和燃油的野戰機場,糟糕的後勤保障服務,以至於我每次升空,都隻能裝三分之一的燃油,在目標區域停留不到正常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就不得不返航,否則我也將麵臨跟戰鬥機和轟炸機一樣尷尬的局麵。
我駕駛的偵察機,還能夠保證三分之一的燃油供給,而戰鬥機和轟炸機,卻甚至連三分之一的燃油都沒法保證,嚴重缺少航空燃油的赤那東遼軍,不得不將前線野戰機場部署到距離戰爭最前線不到四百公裏的範圍以內,以減少戰機在空中的燃油消耗時間,增加滯空時間。
好在赤那大宋沒有空中力量,部署在前線野戰機場的戰鬥機甚至沒有在戰爭中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果換成是別的任何一個對手,我敢保證,沒有人願意,也沒人敢將前線野戰機場部署到距離前線這麼近的距離上,我敢發誓,絕對沒有一個正常的指揮官會那樣做!
那距離實在是太近了,近得好像在基地裏,都能夠聽到前線的炮聲一樣,近得我甚至擔心,某一天早上睜眼的時候,基地就會陷入赤那大宋軍隊的包圍之中!後來戰事的發展,也證實了我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當然,那已經是幾天以後才發生的事情了,而這個時候,在7月7日這一天,在這個眼光明媚,從空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地麵上哪怕是一輛軍卡移動的臨近中午的上午,我所看到和聽到的,卻是赤那東遼與赤那大宋爆發衝突以來,赤那大宋最為密集的一次炮火準備。
身在兩千七百米高空中飛行的我,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一門赤那大宋炮火開炮時,炮口冒出的火焰,也能夠很清楚地看到炮彈落進高崗縣城,爆炸後升起的塵土和煙霧。
超過三十門各種型號的大炮,分散部署在距離高崗縣城城外三公裏到五公裏的範圍之內,散布在整個縣城西麵和南麵,朝著同一個目標,在開著火。而我,卻隻能在空中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
赤那大宋軍隊選擇的炮擊時間實在是太巧妙了,剛好選在我們的轟炸機從戰場上空返航,又還沒回到基地,基地其他的轟炸機又還沒做好升空的準備的時候,對高崗縣城發動了炮火襲擊。直到我駕駛偵察機返航的時候,赤那大宋對高崗縣城的炮擊,依然在繼續……”
——節錄自東委奴國退役空自幕僚長筱塚一泉出版自1999年的自傳回憶錄《親曆宋倭戰爭》。
六十年後,已經九十多歲的東委奴國空中自衛隊幕僚長筱塚一泉出版的這本自傳體回憶錄,清楚的記錄下了六十年前發生在宋倭戰爭之前的宋遼之戰中的這次宋軍大舉反攻高崗縣城的戰鬥。
當時還隻是東遼軍空軍少佐,東委奴國帝國軍人編製中,還隻是上尉軍械的筱塚一泉,在結束了空中偵查,架勢著Z-1型偵察機飛回煙壺關野戰機場的時候,大宋軍隊對高崗縣城的炮火準備,依然還在持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