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宋刻本(下)(1 / 2)

其中書法是必須重視的。我國的書法藝術,曆經漢代、南北朝及唐代三個高潮之後,到了宋代已極為繁榮。從目前留存的北宋版和南宋版中的名品看,幾乎都出自擅長書法的人之手,且書體風格不一,歐、虞、顏、柳、褚等爭奇鬥妍、富於變化,加上雕印講究(紙墨精良,刻工也懂書法),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

有此可見,這宋刻本的價值之高,當世罕見,而且據統計,今天在整個華夏所能找到的宋刻本,總量不會超過1200部,多數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國內地所藏的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隻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圖書館。其中,國家圖書館藏有500餘部,燕京大學圖書館150餘部,上海圖書館200餘部。

目前在內地,重要的宋刻本基本上都收藏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機構,遺失民間的極少。

這也使得拍賣場上一旦出現宋刻本必然引起激烈的爭奪。在2011年的春拍中,南宋麻沙鎮南劉仕隆宅刻本《钜宋廣韻》五卷,估價130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3335萬元。

此書為宋版孤本,全書字體細勁,結體謹嚴,筆畫頓挫感明顯,有宋徽宗瘦金體遺意,卷首提行題作:“钜宋重修廣韻一部”,依次敘明字數、作者、諸家序言,其曾經在日本的拍賣市場上出現,當時的成交價不到2000萬日元。

即使人們關注、研究宋刻本已經很多年,然而,部分宋刻本的麵目至今仍然若明若暗,需要進一步深度挖掘,而這也正是宋刻本吸引那麼多古籍版本研究專家癡迷它、幾十年如一日坐穿冷板凳研究它的魅力所在。

宋刻本之所以被譽為是中國古籍中的瑰寶,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書籍,差錯訛誤甚多。不少學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複古籍的真實麵貌。

宋代,政府對校勘十分重視,甚至由皇帝親自過問,聘請專家把關。為了保證刻書質量,官方還采取若幹措施。如規定刻板前需要進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複勘官複校,再送主判管閣官三校,這樣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對版樣還要再校對。此外,還要在卷末刊載經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責任。

刻書選用字體,各地風格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補拙的顏體字;建本字體介於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淨。

宋版的版式設計堪稱精致。文字的分布極為講究,板框的高廣與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設計要求的字體大小及每行字數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頁七八行,每行約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頁十三四行,每行約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傳最多的是每半葉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不少學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複古籍的真實麵貌。

如此瑰寶,居然被白曉燕購得了,曾毅直呼不可信,他急忙開啟了慧眼,想要一賭此物的真正風采,可惜得到的答案卻讓他很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