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1 / 2)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技術在線

作者:馮莉

摘 要 從學理上分析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旨在拋磚引玉,引導更多的教師深入思考如何實現多媒體與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最佳整合。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039-02

1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後,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指標,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成為現代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很多學校在多年前就開始積極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引入各門學科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憑借其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媒體於一體的巨大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具有諸多優點:能夠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展示力強,極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方便實用,操作簡單,閱讀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製,有助於經驗交流;內容形象直觀,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等等。如何尋求信息技術與傳統語文課堂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從而科學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語文教學效果,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本文將要論述的重要問題。

2 堅持輔助性原則,做好語文教學配合工作

將信息技術導入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擺正信息技術的定位,即輔助性教學,這也就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僅僅是課本教材及教師講課的輔助工具。很多語文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陷入喧賓奪主的誤區,整堂課使用課件做講解,連朗誦都用課件來代替,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不帶語文課本上課的現象。正如學者李暉所說:“原本應該充滿師生情感交流的課堂變成教師點鼠標、學生觀屏幕的‘人機對話’。”這是萬萬不可取的使用方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就堅持輔助性原則,即以課堂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語文教學。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為例,《敬畏生命》作為一篇感慨生命之偉大與力量的散文,不需要過多使用課件,僅在開堂時為學生展示作者背景與寫作風格即可,其他時間教師要以書本為主,讓學生細細品味文章中流淌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從字裏行間挖掘自然萬物的生命力,引導學生“敬畏生命”。同樣是以自然萬物為描寫對象的文章,《在紫藤蘿瀑布》這篇托物言誌的課文中,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濃密綻放的紫藤蘿,並將作者的精妙語言和詞彙呈現在課件中,通過著重強調讓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在描寫紫藤蘿時用詞的精當,引導學生寫好景物作文,加深對語言運用的體悟。

3 堅持啟發性原則,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素材

在語文教學中,在教材知識之外,教師還需要為學生補充作者生平、文章創作背景、同類作品賞析等諸多內容。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這些都是由教師通過口頭表達的,學生往往聽過即忘,很難有深刻的印象。在這個時候,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強大的展示力、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學生補充大量的素材知識的優勢便顯示出來。但是筆者想要強調一點,即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學習素材的時候,不能因為貪多而一骨腦地複製到多媒體課件上,而是要堅持啟發性原則,精挑細選能夠調動學生思考欲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內容來展示,讓學生全麵了解文章的同時又培養起發散思維。

如《背影》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作者朱自清的介紹,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這篇文章,但是不能不加辨別地采納朱自清的事跡,像朱自清在最困難的時候拒絕美援麵粉的高風亮節,朱自清在開拓新詩的道路筆耕不輟、付出辛勤勞動的事跡,雖然這些故事都是作者朱自清高尚人格的彰顯,但是與渲染父愛、感悟父子濃濃親情的文章主旨並不搭調,反而會誤導學生的閱讀思路。筆者在這堂課中,通過課件展示朱自清與父親自幼的種種矛盾和隨時間逐漸被親情所融化的故事,為《背影》的學習鋪墊情感基礎,達到良好的啟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