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
教學園地
作者:馬晶晶
摘 要 以“非洲歌舞音樂”教學為例,采用音樂探究性教學模式,著重論述如何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探究性教學模式開展音樂鑒賞教學,以達到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目的。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探究性教學模式;音樂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118-02
所謂探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在信息技術與音樂鑒賞課程整合的條件下,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欣賞音樂、探究音樂知識、交流合作總結”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完成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從而較好地達到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關於音樂美學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
1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音樂鑒賞課中實施的重要意義
1.1 探究性教學模式能促進教師素質的持續性提高
探究性教學模式中,對教師的要求相當高。很多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吃老本,這樣的教師水平已經適應不了當今多元化的教學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水平,不斷提高音樂素養,在理論知識、教學手段、心理學、課程設計等各方麵進行研究,從而全麵提高綜合能力,以便適應教學過程的逐步細化和深化,有利於音樂教師的角色轉變。
1.2 探究性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發展
音樂鑒賞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關於課程目標的闡述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鑒賞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優美的音樂能促進人的思維的發展。愛因斯坦說過:“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由數學公式組成。”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於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1.3 探究性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樹立平等的文化價值觀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審美觀和道德觀初步形成的基礎時期,在音樂審美欣賞中,高中學生不僅能夠對審美物的外在表現做出評價,並力圖在內在美方麵做出分析和評價。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對作品的形式、內容、內在情感等進行探究,通過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教學能讓學生在自主欣賞、探究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音樂創作的背景及內容,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文化遺產,有利於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2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的過程及步驟
為實現這種良好的教學效能,有必要構建有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