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初中曆史
教學園地
作者:孫秀榮
摘 要 初中曆史學科囊括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知識點繁多,且都是一些線性的史實現象呈現。對如何更有效地學好曆史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曆史;教科書;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129-02
1 正確使用教科書
教科書有明晰的規定:課文中的正文和曆史地圖是學業考查範圍;副文和文獻資料、照片、示意圖表不考核。根據這一點, 就可以大大縮小學習曆史的範圍了(有一些著名的人物頭像和著名的建築也要留心一下,這些內容不多)。
宋體字排印的正文部分,是每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塊。正文內容讓學生全部掌握負擔也不小,這就要求學生分析出正文部分哪些是重點,哪些是理解型的;重點的要牢記,理解型的了解就行了。
楷體印刷的副文部分,用途有幾方麵:有的是正文的解釋性材料;有的是正文內容的補充;抑或是對文中一些事件的評述;抑或是思維的延伸;等等。可以借助此塊內容來理解正文,不必作過多的深入學習。
正確的使用教科書,分類進行學習,這一定會讓學生有的放矢,提高學習的效率。
2 統觀全局,整體把握
初中曆史教科書的編排有一些規律,根據規律來確定學習方法。
2.1 以時間先後來編排
曆史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時間為線索來安排事件。無論是上新授課還是複習課,都可以先把學習內容的時間理一下。從課本目錄→單元目錄→課題目錄入手,弄清學習內容的前後相關知識,這樣有助於形成知識網絡,便於從結構和內容上整體把握。
2.2 一個人物的功績
著名的曆史人物,一定有非凡的功績。了解這個人,學生要能從正反兩方麵來切入:積極方麵,這個人物什麼舉措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曆史的進步;消極方麵,哪些行為阻礙了曆史的進程,給當時的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
2.3 一件事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作用及影響
曆史事件具有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六要素,注重事件的意義、作用和影響。曆史課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正是在曆史事件所呈現的現象和意義等方麵的了解和分析中來形成。用六要素法來記憶事件的同時深入思考史實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會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3 多向聯係,對比學習,正確了解學生學習曆史的心理障礙
過去跟現在,橫向與縱向,中國和外國多向聯係著來學習曆史,既可回顧以往又能鞏固眼下。比如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國家是美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核心國家是英國,過去和現在一比,馬上體現出美國的發展超過了英國;同一時段的美國和德國相比可以知道各有所長,而此時段的英法兩國就落後於這兩個國家了;由於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德國成為一戰的發起國已見端倪;而此時的中國還在閉關鎖國。
3.1 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無法明確學習目標
曆史是過去人類社會產生於發展的過程,其學科性質就決定了它的過去性。學生狹義地認為曆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認為學習曆史的實用性不強,隔斷了曆史與現實的聯係,不重視曆史的學習,學習過程中無明確的學習目標。
3.2 缺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強
曆史課涉及內容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時間跨度大,再加之曆史事件不能親身體驗觀察,社會閱曆的限製等因素,學生的學習靠想象,以形象思維為主。如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幫助,學生學習無興趣。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比較喜歡曆史故事,而不喜歡各種事件的內容和意義,對學習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和不感興趣。
3.3 未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科能力較差
曆史的學習內容比較多,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點記不住,常常容易混淆,對課文中出現的史料不能運用所學知識回答解決分析問題,缺乏閱讀理解處理曆史信息的能力,同時缺乏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總體上曆史學科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