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 聲情並茂(2)
信息化教學
作者:唐建力
摘 要 闡述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多方位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思想品德;課堂環境;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148-02
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師應從每一節課做起,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及其理念,敢於在改善師生關係、處理教學內容、研究教學設計、應用教學策略等方麵積極另辟蹊徑、敢於獨出心裁,讓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起來。
多媒體已廣泛應用於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並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它不僅更新了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更生動全麵地展示著教材,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課中,都會看到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為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調整組合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然而,不少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出現很多問題,使多媒體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筆者結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實踐及聽課學習中看到的一些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
1 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
1.1 創設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利用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和聲音等多種方式呈現知識信息,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直觀、形象具體的學習環境。多媒體表現形式多樣,表現手法新穎,表現情節、細節生動,極富趣味性,而且以其多樣化信息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原來比較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內容,學生學起來不再感到空洞乏味,變枯燥為趣味,大大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像學習夥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隻能被動接受,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有一位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下冊“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一課時,首先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展示趙本山、劉翔、姚明、劉洋等明星的照片和名字來導入新課,然後自然導出肖像和姓名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及作用,進一步引出肖像權和姓名權。再通過多媒體課件講述關於侵害劉翔、姚明肖像權的案例,讓學生自主地分析案例。因為學生對劉翔和姚明這兩位體育明星特別感興趣,在愉快的情境中輕鬆地接受了新知。
教師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興趣盎然的多媒體學習情境,教師處於引導地位,學生處於主學地位,體現了思想品德教學的價值,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拓展了思路、培養了能力,融入本課的學習之中。教師隻要用妙手輕點鼠標,家事、國事、天下事皆現於屏幕之上,改善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環境,促進了思想品德教學活動的最優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有效性[1]。
1.2 營造多媒體氛圍,張揚學生個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將枯燥的氛圍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增強教學效果,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進修學校組織開展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致認為製作課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不用每節課都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根據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分析,結合各種媒體信息的特征,確定對於某項知識使用何種媒體表達效果會更好。選擇合適的媒體信息,作為要素分別安排在不同的思想品德信息單元中,按課程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方法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如一位年輕的教師在上“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一節公開課時,要讓學生認識與人為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懂得“將心比心”的道理,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做一個誠摯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培養與人為善的品質。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如下畫麵,然後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