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鋒芒,廷尉李斯(1 / 2)

“關鍵就在於舊齊的都城臨淄。言說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講究的就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動作效仿。如果將臨淄快速啟動,將之前在舊齊的諸多推行經驗老道的官員放在臨淄來,那麼這臨淄便是相當成功,其餘的地方,自然的也就效仿起來。另外再允諾一些地方上的好處,陛下的煩憂便不再是煩憂”。

李斯的確是政治的天才,便是嬴政頭疼的事情到了他這裏馬上便娓娓道來,毫無壓力,嬴政聽得歡喜,連聲讚了三字,“好、好、好”,又道“古書有雲,言這口能言之,乃為國用,更能行之者乃為國寶,通古怕是要做朕這大秦之寶啊”。

通古,即是李斯的字!

聽得嬴政對自己讚歎,自然心中高興,這才道一句,“乃是陛下識人善用,我等臣子唯謹記陛下知遇的恩德”。

比之聞人非,嬴政自然是更喜歡李斯,便是聽著這阿諛奉承的話也格外舒心,道,“行了,愛卿自謙了”。

見得嬴政高興,李斯認為這是一個機會,馬上又道,“臣有一言,以為還當稟明陛下,以圖我大秦澤世天下、千秋萬代”。

“有什麼愛卿隻管說出來就是。”

嬴政之所以取天下,不是一味地靠著祖上留下來的基業,自然有自己的長處。千古一帝的眼光和格局,卻是他人不可比擬的。這些眼光和格局體現在識人善用上,也體現在對於建議的采納上,李斯既然要提,他自然會聽。

李斯正經起來,有別於剛才的謙恭,口齒間十分清晰地表達著,“臣以為,帝國一統,除了推行之前原本就實行了的郡縣製,還應該在六國的基礎上統一文字、貨幣等”。

嬴政卻不急著問,沉著一雙犀利的眸子看著李斯。李斯見嬴政不吭聲,心頭一緊,莫不是自己的這個建議陛下不采納?

事已至此,斷然沒有再停下來的道理。李斯隻好硬著頭皮請將下去,“這件事情還是受了長公子進行辯合的啟發。長公子舉辦辯合,乃是為著將諸子百家收為一體,為帝國所用,那麼帝國為何不同樣效仿此種辦法,將帝國的民眾收為自己所用”?

“換簡單了的說法,帝國固然可以收服百家。收服六國,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收服民眾。譬如言行說教、商賈買賣,行文不通而度量不一,各有說辭,則就誰都不能說服誰,自然的教書教不得,買賣做不得,那麼之前的六國之民乃為帝國之民,帝國之民卻是連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能做,怎麼還能夠使帝國千秋萬代、長治久安呢?”

“當初六國之民眾,對於中軍治國之道各有不同,心意不通,所以不能夠使民心相對而抵禦帝國、上下齊心,而今六國之民統歸帝國,文不可不統,路不可不平。”

李斯如此一篇高談論闊,說出來卻是有理有據幾乎讓人無從反駁,當然嬴政自然也沒有想過反駁。李斯想要同意文字、度量衡的決心,隻怕是遙想已久,嬴政不是沒有想法,可是這件事情動輒起來實在是太過壯觀,可以說並不亞於統一六國。

“愛卿可知道,此壯舉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成就的,甚至於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愛卿真打算如此?如何施行?由誰施行,具體的效果?”

嬴政沒有急著否決李斯,他這邊問著,外麵遠遠的瞧見了公子扶蘇以及本該在十八世子胡亥身邊的中車府令趙高。

“此事關係重大,你下來擬個折子呈遞給朕,這件事情,容你下來與朕詳談。”

就像嬴政說的,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重大了,他和李斯都需要一個時間來慢慢琢磨,不過雖然是這麼說,嬴政對李斯卻是越來越滿意。

李斯卻是早就已經料到了嬴政將要說什麼,兀自拿出自己寫好的帛書移交一旁的小太監遞給嬴政,嬴政馬上明白過來,卻是一笑,“好啊,倒是差點兒上了你的當,不過是早有籌劃”。

“心中沒點兒計較,不敢同陛下說出想法。”李斯倒也謙遜,自己這邊的目的已經達成,當即見好就收,“不敢打擾陛下與長公子,李斯先行告退”。

得了嬴政的準許,自己這才出了大殿,迎麵照見了長公子扶蘇和趙高,相互見了禮。倒是趙高,本來心中想著自己便是這早早來了的人,這個李斯竟然是比自己還要快上好些,就是不知道為何辯合的事情,陛下知道多少了。

恐怕要讓趙高失望的是,李斯之前還有個聞人非倒是一早就來了的。嬴政知道什麼,恐怕聞人非這裏倒是更為詳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