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節過去了,秋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稻子長勢良好,在技術員和雇工的精心照料下,豐收指日可待。
林風最近把心思都放在了穆河一號上,因為這才是他創業的根本,也是成敗的關鍵。
一直以來,林風都把穆河一號所能帶來的效益計算進這一年的收入中,如果穆河一號失敗,他隻怕要負債累累。
雖然靠著大西洋那邊三成的分紅,林風不必太過擔心還不起錢,可他如果想要真正把農業基地做大做強,穆河一號就一定得成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現在穆河一號已經良性的生長了百分之八十五,隻是一天沒收割,林風就一天不放心。
而在農委支持下的穆河市第一山野菜加工廠竟然神速一般的建設著,從沈陽購買的進口設備擦的鋥亮躺在寬敞的廠房裏,經過一番培訓的六十名貧困戶已經準備上崗了。
林風總算意識到,隻要官僚們真想做一件事情,那這事情一定會變得非常的簡單,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官僚們整天想的都是怎麼不做事,而不是多做事做好事。
事實上,他覺得這次的扶貧計劃也不是什麼好事。電視宣傳過了,上頭的檢查過了,估計也就到了倒閉的時候。
不說別的,單說農委和工商稅務幾個部門之間的扯皮,就夠蔣忠恒頭疼的。林風隻是從他口中聽到一星半點的消息,就已經一個頭兩個大,可想而知他身上的壓力。
事實上,就和有些人選擇了貧窮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樣,有些城市的落後不應該怪罪地理位置,也不該怪國家政策。有些時候,就是這個城市養育出來的官僚不做事,或者說做的都是拖後腿的事,才把城市的發展給製約住了。
這些是國情,林風逃避不了也控製不了,幹脆不去想了。他信奉的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盡管兩句話前後不搭,他卻一直當作座右銘。
林風沒工夫管農委的事情,不過一直都和蔣忠恒個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蔣忠恒也對林風頗有好感,一老一小倒是成了忘年交。
他前兩天在老爸的介紹下認識了開口笑廠的老板,也就是以前虧損倒閉的紡織廠的廠長於潤東。
於潤東年紀不大,四十歲出頭,長的一副精明強幹的模樣。他和林宏新是早年的朋友,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一起去過幾次廣東,靠著倒騰藥材和電子表賺了一筆錢。
後來林宏新搞起個體戶來,於潤東則接他退休的父親班,進了紡織廠。
於潤東也算是個人物,在紡織廠呆了七年,從最初的門衛一直做到廠長。不過他的能力比較有限,又趕上紡織廠的銷路萎縮,到了九三年,紡織廠終於停產,雖然還沒倒閉,也奄奄一息,隨時都有可能咽氣了。
到了九五年,國企也能破產了,紡織廠這爛攤子沒人接手重組,隻能倒閉了之。不過於潤東左右逢源,不知怎麼從縣裏要了二十萬的資金,在紡織廠的原來廠址上搞起了開口笑廠子,主打的產品鮮族風味鹹菜竟然風靡附近幾個市縣,於潤東也一下子成了風雲人物。
林風倒是很佩服這人的鑽營本領,改革的時候,往往就需要這樣膽子大臉皮厚點子多的人,也是這種人最有可能成功。
林宏新安排了一場家宴,兩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吃飯。於潤東恰好有兩個女兒,林宏新他們聊著聊著,就開玩笑說正好兩個兒子配兩個女兒,親上加親一類的。
林風越聽越覺得不對勁,心說這都是哪跟哪啊,眼看老媽眉飛色舞的,他趕忙打斷了這個話題,對於潤東道:“於叔叔,我聽說開口笑最近弄了個酒廠,賣的不錯吧。”
於潤東前些日子曾經找過林宏新,想問問他有沒有外麵的路子,幫著推銷一下開口笑的白酒。
做鹹菜和礦泉水,著實讓於潤東賺了一筆,尤其是礦泉水,隻是隨便往自來水裏加點東西,灌進瓶子裏就賣一元錢一瓶。小半年就賺了二十來萬,簡直比搶錢還來的快。
可惜後來這事不知怎麼泄露出去,穆河本地人都不喝開口笑的礦泉水了,而開口笑的牌子在外地根本就無人問津。於潤東一看賣不出去,又一合計反正錢也賺了,幹脆就把生產線給停了,準備轉行做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