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林百萬(1 / 2)

林風來到田邊的時候,收割機正轟鳴著,張文中和農科院的技術員都齊集在田邊,臉上帶著期盼的神情。穆河農科院成立了好幾年,傾注了他們不少的心血,隻留下穆河一號這麼一個孩子。今天就是他們孩子的成人禮,也難怪他們會有點激動。

林風倒是顯得比較平靜,他站在田埂上,看著雇工們忙活著,忽然有一種錯覺。他好像不是這片田地的主人,而是一個旁觀者。他在俯瞰著這個世界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他在看著一個個夢想照進現實。這樣的感覺很奇怪,卻讓他保持著冷靜和清醒的頭腦,不至於頭腦發熱,也不會妄自菲薄。

“小林老板。”蔣忠恒氣喘籲籲的跑過來,他一大早就爬起來,給林風安排了好幾輛收割機。現在全穆河都在忙著收割,收割機的活非常的好,若不是有蔣忠恒這個農委主任出麵,恐怕還要排隊等著。

“蔣主任,辛苦你了。”林風忙道。這回蔣忠恒可是幫了大忙,雖然他更多是為了政績打算,但林風也非常的感謝他。

“隻要能突破六百五,我就不辛苦。”蔣忠恒說,他激動的看著稻田,兩眼放光。

“有人可是和我打賭,說畝產能過七百。”林風想起那一條玉溪煙的賭約,順口道。

他本是當作個玩笑說的,沒想到蔣忠恒卻很有感觸的點頭道:“沒準啊。我覺得單畝的產量有可能有超過七百的,但是平均應該很難超過。咱們穆河的土壤和氣候隻能說是不錯,可想超過七百太難了。黑龍江的畝產記錄也不過是七百四十多。”

蔣忠恒口是心非,他嘴上說不可能超過七百,其實心怦怦跳。參加工作三十多年,蔣忠恒一直都在搞農業,土地裏的東西見的太多了,無論是水稻也好小麥也好甚至煙葉,他都非常清楚。

這一個月他一直都在跟蹤東鮮村這塊田,也就等於是在跟蹤穆河一號的長勢,以他多年的經驗來看,穆河一號的產量至少能達到畝產六百五,可七百是個很難的數字,他並沒有太大的信心。

不過蔣忠恒內心裏確實希望穆河一號的平均畝產能過七百,而且這種願望隨著收割機的啟動變得更加的強烈起來。

收割機開動了,轟隆隆的作響,那巨大的機械讓林風想起變形金剛來。他完全忘記產量的事情,一邊研究著收割機的外型,一邊在想要是設計一個收割機外型的變形金剛,那頭應該藏在什麼地方呢。

想了好一陣子,林風才覺得自己真是無聊。其實他最初還略微有點緊張,這樣胡思亂想一會,反倒輕鬆下來,完全沒有壓力了。

林風看著那龐然大物,心想以後要是把農業基地建立起來,這樣的農機是一定要大量配備的。他還記得在國外看過的經驗,上百公頃的土地,在全機械化的管理下,隻需要少量的幾個人就能夠應付沉重的農業任務。

中國現在當然還沒有國外那麼先進,也沒有那種條件。之前收割稻子都是要先靠人工用鐮刀收割,在稻田裏曬幹後捆好,肩挑背扛的挑回家,再把稻子放到家裏的曬場上用石滾碾或是用打穀機打,把稻穀碾出來或打出來之後揚去灰塵,才能放到曬場上曬幹。等曬幹之後,農民再把稻穀收藏起來或者加工成大米。

在穆河,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還有這樣子收割的,不過隨著收割機的應用,機械化越來越多,到了二零零九年,穆河這樣的農業縣早就完全采用機械化種植了。很多農民湊錢購買收割機,到了收割的旺季,收一畝地七八十元,幾年就能收回成本,還能幫助自家收割,可謂一舉兩得。

有了收割機之後,農民種田都是用收割機收割了,收割機直接到田裏把稻穀收割好,然後拖到曬場上曬幹,根本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要賣稻穀就裝起來堆在家裏,等糧販子來收購。要吃大米就送到大米加工廠加工成大米,方便快捷又省力,用機械取代了人力,可謂是農業上的一大進步。

不過那是林風的理想,他希望能把更多的人從重體力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去從事更有意義更有創造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