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農風集團(1 / 2)

在劉淼後來對農風集團的描述中,農風集團的發展軌跡是這樣的。

“1996年1月,農風集團投資600萬元,組建了農風米業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建起20000平方米大型糧食收儲庫,擁有省內最先進的兩條精米加工生產線,一躍成為黑龍江省東部最具實力的糧食加工企業,並且逐漸在黑龍江省東部形成了以穆河為中心的集農業種植,糧食生產,糧食加工和出口為一體的農業經濟區。”

“1996年,農風米業創利潤550萬元。以此為契機,農風集團繼續擴大規模,組建了以山野經濟和高科技花卉種植為主要產業的農風科技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據統計,當年和農風集團合作的農戶多達一萬戶,涵蓋了農業種植,花卉培育,山野菜培育,養殖和深加工等多個行業。到1998年,農風集團簽約農戶已經高達六萬戶,占穆河全部農戶數量的百分之八十五。”

“1999年,農風集團收購水稻25萬噸,加工銷售24.2萬噸,旗下的‘農風’、‘穆河一號’、‘興凱湖’、‘北琴海’、‘北大荒’等品牌的綠色大米出口到俄羅斯,韓國、阿拉伯和非洲地區,並且成功進入全國40餘家大型超市。而就在一年前,農風集團成功的獲得了對外進出口貿易經營權,也被授予黑龍江省重點龍頭企業,總經理張文中被授予黑龍江省十大傑出企業家的稱號,享譽國內。”

在當年,這些資料裏並沒出現林風的名字,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林風,隻知道張文中。有很多記者打破了頭,也隻不過弄到一些張文中曾經是農科院的院長,後來依靠高新技術起家的新聞。真正了解其中內幕的人,看到這些報道不免嗤之以鼻。

事實上,早在1996年,林風就開始實行“訂單農業”了。

穆河以農業為主,農民如果賣糧難,那就不是幾戶農民的事情,而會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影響整個穆河的經濟發展。林風這個創舉,一下子解決了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得到了政府的熱情響應。

本來林風就得到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他現在這麼熱心的為政府解決問題,當然也得到了投桃報李的回應。20000平米的倉儲糧庫的確是花了不少錢,可主要都是建設費用,實際的土地轉讓金低的讓人乍舌。

當然這些東西都是上不得台麵的交易,也沒有記者能從中挖出什麼問題了。就算挖出來了,後來的穆河********趙旭日也不會容許這種內容發表出去的。

林風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他將在未來的三年裏,把整個黑龍江的農業經濟狀況改變的天翻地覆。農風集團被農民們稱為夥伴,被競爭者成為魔鬼,被媒體成為攪局者。這一切都是在林風的幕後操縱下,可一切的讚揚和批評,都落在了張文中的身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誰讓林風那麼享受低調的生活,總是不肯拋頭露麵呢。

而在大興土木的同時,林風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接待幾位教授。

“王教授,請看,這就是我們準備種花的地方。”主要接待的人員是張文中,而林風混在接待的人群裏,並不起眼。

這些教授是趙旭日從東北農大和八一農墾大學請來的,本來他們對穆河的事情不感興趣,可聽了趙旭日轉達的林風的一些農業上的規劃,就立刻趕來了。在他們看來,穆河這個小地方想要做出這麼大的事情,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如果真的能做成,那對整個黑龍江省的農業經濟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巨大的進步。

“這種溫室種花的技術還非常有限,你們的勇氣可嘉啊。不過土質分析過嗎,適合養花嗎?而且以後的銷路怎麼辦呢。做企業不是隻圖噱頭啊,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王偉印教授是東北農大花卉種植的權威,他走了一圈,對硬件的建設表示了肯定,可對前景還是不看好。

張文中早有準備,立刻取出一份資料來,這是他們農科院的技術員通過幾個月的時間精心準備的,充分的證明了隻要有一定的溫室技術,穆河完全能夠四季種植花卉,而且經濟收益會遠超種糧食。

王偉印看了一會,顯然被這份資料吸引了,一邊看一邊讚歎:“你們做的調研工作不錯,很有水準啊。如果這份資料屬實,那穆河這個模式完全可以搞,不過你們這裏的收益真的作準嗎?”

張文中笑道:“穆河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縣,農民們主要種植糧食蔬菜,還有人種植經濟作物如大豆和煙葉。按今年的收入來計算的話,種糧食每年收入約為每畝2000元,種蔬菜每畝大概3000元,種煙每畝約為4500元。”

這些數據王偉印再熟悉不過,沒表示什麼異議,不過接下來張文中的話卻讓他吃了一驚。

“如果跟農風集團合作種植玫瑰等花卉的話,我們可以保證,每畝收入能夠達到6000元以上。如果市場價格浮動上揚,甚至有可能達到一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