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驚人的身世(2 / 2)

戚美月接著道:“你明日便要走了,姐姐現在便將我的家世告知與你吧!我祖父名諱叫戚印,乃前登州衛指揮僉事、薊州總兵戚少保之長子!”

高傑聞言,不由得大吃一驚。戚少保,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了,他竟然是美月姐姐的太祖。怪不得戚美月能在商界呼風喚雨,原來亦是出身名門。

戚美月見高傑目瞪口呆的樣子,毫不意外,繼續道:“祖父戚印一直跟隨太祖抗擊倭寇,後來在莆田一役中不幸陣亡。太祖母和祖母怪太祖未能好好照顧祖父,故帶著年幼的先父離開了戚家,隱居在這蒲州城裏。先父的名諱是戚從光,自幼尚武,且喜遊曆天下,一次在福建出海時遇上海匪,激鬥之後,卻與那海匪的首領惺惺相惜,成為了至交好友。此後他二人聯手組建船隊,前往南洋的馬尼拉開展海上貿易,幾年後因與當地統治者西班牙人不合,遂又將生意和船隊轉移去了倭奴國九州島。十年前家父因在九州島與倭人比武爭鬥不幸離世。他的那位至交好友後來尋到在蒲州,找到了我們姐弟倆,從此對我戚家多有招拂,而這塊懷表便是他第一次見到我時送給我的。”

戚美月口中的南洋馬尼拉指的是菲律賓的馬尼拉市,“南洋”是明朝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倭奴國”便是今日的日本,其實在明朝,那個小島國就自名“日本國”了,隻是大明百姓一般習慣於叫“東瀛”,當然也有比較仇視或者看不起日本國的大明百姓稱之為“倭奴國”,戚美月可能是因父喪於日本,對那個島國全無好感,所以才以這“倭奴國”的蔑稱呼之。

高傑聽完戚美月的這段身世,不由得嗟歎不已,伸出手去抓住了姐姐的柔荑,以示安慰。

說起戚美月的祖父戚印,不得不提到後世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的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據《仙遊縣誌》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印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

結果戚印年輕氣盛,交戰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衝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

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印沒按照軍令行事,便下令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後還怎麼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行?!"於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那個地方將戚印斬殺。後來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戚公子還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

戚繼光雖說鐵麵無私,依軍令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被後人傳為佳話,但對戚美月太祖母和祖母而言,他卻實在做得太殘忍太無情了,所以兩個女人帶著年幼的戚從光離開戚府,隱居於山西蒲州。戚美月剛才沒提這件淒慘之事,隻是隨口說他祖父是在莆田一役中戰死,高傑當然可以理解。

戚美月見高傑很是貼心,想安慰自己,微微一笑道:“父親去世已經十年,姐姐早就習慣了,放心吧!還好家中母親和祖母仍在,讓姐姐上有長輩嗬護、寵愛,下有小弟懂事、能幹,如今還多了你這麼個調皮搗蛋的小傑,姐姐很是滿足!”

高傑做出可憐巴巴的樣子,道:“小傑一點都不調皮,乖著呢!”

戚美月被他逗得咯咯笑了起來,伸出手愛憐地揉了揉他的頭發,然後說道:“所以,你讓姐姐幫忙找有實力的海商,算是問對人了!我父親那位至交,也是我世伯,姓李名旦,常年往來於倭奴國、南洋和福建之間,等到哪天你覺得時機成熟,真打算發展海上貿易之時,可前往福建一帶尋他,這塊懷表可為信物!”

李旦其人,身為考古專業的高材生,高傑也頗有印象,說他是大海商,不如說是大海盜。李旦出生於福建泉州,信奉天主教,乃是十七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知名的海盜商人。擁有武裝船隊的他,於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等輻輳航線同時進行商業貿易與船隻搶劫,而其後更加出名的大海盜鄭芝龍就是他的義子。因其海上作風強悍,被西洋人取昵稱為“ a”中國船長),或稱甲必丹李旦。“甲必丹”()一詞,為西班牙人統治馬尼拉時期,對漢人領袖的稱呼。

高傑得知戚美月引薦的大海商竟然是李旦,自然是喜出望外,他哪管這李旦是海商還是海盜,隻要他擁有航海技術和強大的艦隊,就有希望幫助高傑實施一個最近才開始籌謀、還僅僅隻有雛形的龐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