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蓮聖劍(2 / 2)

此刻的他,擁有了這把可用念力隨心所欲驅使的白蓮聖劍,百米之內,可神出鬼沒地殺人於無形,實力無形之中大大得到了提升,心中不免生出萬丈豪氣!他不由想起《三國演義》中的一段對張飛張翼德的描述:“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段話,用在現在的他身上,仿佛並不為過。

又興奮地禦使聖劍玩耍了一會,心情漸漸平複之後,高傑這才感到念力使用過度後的精疲力盡,雖然對於白蓮聖劍還有些很多不解之處,今夜卻已無力再查,隻好依依不舍地收劍入鞘,上床安歇,很快便疲憊地進入夢鄉。

第二天一大早,高傑等三人就被魏良卿喊了起來,拉著他們上街用早點,魏良月自然也一路跟著,還把小黑從姬龍峰那裏要來抱在懷中。

小黑雖是黑虎,但此刻真就如同一隻乖巧可愛的黑色貓咪一般,在魏良月的懷中,探出腦袋,萌萌地張大雙眼,四處好奇地打量。

京城就是京城,龐大、喧囂、繁華、忙碌,除了百姓,到處可見高冠錦袍的官員和富商,巡城的衛兵也盔甲鮮明、隊列整齊,和後世的北京有得一比。

有了魏良卿這個熱情的導遊,姬龍峰和悟空倆算是開了眼界,遊覽了皇城中的東苑、西苑,還去了魏良卿和魏良月平常讀書習射的所在——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裏,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 即現在的國子監街),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曆來倍受各朝朝廷重視,多有修建,尤其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和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如今的建築規模和格局,占地麵積為2萬7千多平米。

國子是些什麼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誌》:"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但實際上,明朝的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為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隻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還有另外一種分類: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為四類:一“蔭監生”也稱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準入監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學生。二“貢監生”是由地方官學選拔入監的生員。三“舉監生”是在京師會試下第的舉人,有翰林院擇其優者送入監內讀書。四“例監生”通過捐納錢物而獲得監生資格者。說明了教育對象的擴大,也說明教育普及的擴大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魏忠賢自幼家境貧寒,目不識丁,如今雖深受天啟帝的恩寵,當上了司禮秉筆太監,但仍被在朝堂上正當權的文人階級的代表東林黨人看不起,所以他一心想要自己的侄兒侄女能夠進到好的學校讀書,即使不能成為能寫出錦繡文章的飽學之士,起碼也要看得懂書籍文章,認得些文字才好。於是,他便將魏氏兄妹倆安排進了國子監,希望他們能夠在高等學府的文化墨水中打個滾,沾上些文人的酸氣。

然而,魏良卿五大三粗,豪爽仗義,和乃叔的個性頗為相似,對“四書”、“五經”之類的八股文章完全不感冒,在國子監中根本呆不住,一個月能聽上幾天課就算很不錯的了。魏良月雖比哥哥好些,倒是有些讀書的天分,但她也天生就是個好動活潑的女娃,“不愛紅妝愛武裝”,在國子監呆個幾天就會逃學一次,跟著哥哥找人切磋比武。所以說,魏忠賢要是指望這兩個侄兒侄女能學有所成,那必定是要失望的。

午飯之後,大家剛把魏良月送到國子監的大門集賢門,冤家路窄,迎麵就碰上了四個身穿監生禦定製服——襤衫的青年,正是劉玄則、葉孤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