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競賽開場(2 / 2)

孫乾光騎著一匹白色駿馬,當前而立,等待主持比賽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體乾拋球,他的對麵,則是馬矮人更矮的雙胞胎之一,他手中拎著一個臨時弄來的長長的球杖,就像一個小孩在玩大刀一般,本來還有些激動緊張的孫乾光差點忍不住想要笑出來,心情也漸漸放鬆下來。

王體乾和魏忠賢同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卻沒有他同皇上那般的關係,於是早早就奉了魏忠賢為主,和另外一個秉筆太監李永貞一道成為了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既然叫秉筆太監,自然得有文化不是,魏忠賢目不識丁,所以抄抄寫寫的事情便都由這兩人包辦了,他隻管像原先一樣伺候好皇上便是。因為魏忠賢喜愛擊鞠,王體乾和李永貞自然也跟著學著玩,技術雖然不咋地,但對規則卻了解得甚是透徹,於是皇上一旦舉辦擊鞠比賽,這倆人必定是裁判的不二人選。

隨著王體乾的木球高高拋起,孫乾光微微一笑,舉起球杖向半空中的木球撈取,他身高臂長,占了很大優勢,爭到這個球應該十拿九穩。

然而,他的球杖還未觸及木球,卻見另一根球杖早先一步,半路截胡,將木球勾走了,讓人大跌眼鏡。原來,那個侏儒早有計算,球一拋出,便雙足發力,從馬上離鞍騰空而起,搶在孫乾光之前將木球攔截下來,順勢擊出,交給了另外一個侏儒。

孫乾光大意之下,失了先機,有些發愣,而其身後的趙一朗、劉玄則和葉孤煙也和他一樣有些輕敵,手忙腳亂中,開局僅僅幾秒鍾就被福王衛隊進了一球。

完全被打懵了的劉玄則等人在孫乾光的召集下,聚攏在一起,稍事商量,便重新開始了比賽。由輕視變成了重視,國子監隊果然不一樣了,很快便由孫乾光和趙一朗配合拿下一城,將比分扳平。

看台上,天啟帝看得手舞足蹈,笑著對福王朱常洵道:“皇叔啊,看來你在洛陽也沒有把擊鞠荒廢哦!”

福王笑得肥肉亂顫,道:“那是當然,聖上了解我的愛好,要不是越長越胖,我還真想上場呢!這次進京因為沒有準備,除了這周大周二,其他擊鞠的好手沒有帶來,要不會更加好看!”

福王世子朱由崧則安安靜靜坐在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球場上的比賽,似乎完全沒有聽到皇上和父親的對話。

唐太宗將以前的馬披重甲慢慢取消,用快速靈活機動的輕騎兵代替了重騎兵,為擊鞠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外,自從唐代有了完備的馬鞍馬鐙等裝備,大大提高了騎手們駕馭馬匹的能力,於是騎手們能夠穩穩坐在馬上完成劇烈的擊打動作,馬兒也因為沒有了重甲,可以輕鬆地左旋右轉。所以,擊鞠不但是項娛樂遊戲,反過來還大大提高了輕騎兵的騎術,在唐代成為了重要的軍訓手段。

擊鞠場周圍有矮牆環護,以免木球滾出太遠去;球場地麵雖是泥土,卻被壓製得十分平整、堅硬,平滑如鏡麵一般,唐詩中曾有雲:“築場千步平如削”、“平望若砥,下看如鏡”,所以對球場的保養也十分的耗時耗力,好的球場要求不能有一根雜草冒出,在唐中宗景龍年間,駙馬楊慎交甚至用油澆地的方式來鋪製擊鞠場的地麵,可見其維護費用有多高昂,這也是擊鞠之所以成為貴族運動的原因之一。

高傑前世基本沒有關注過馬球比賽,今日親臨現場,舉目望去,隻見在一片平坦光滑的球場上,在戰鼓陣陣、號角聲聲之中,四周旌旗招展,觀眾熱烈。

場上的騎手們駕馭著駿馬,手持的球杖,時而俯身掃擊、時而銜尾急追、時而旁敲側擊、時而百步穿楊,在馬上時左時右、上下翻騰,疾如流星、往來如風,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那個拳頭大小的塗著紅色彩漆的鏤空木球,大家拚盡全力,力求將其擊入對方的球門。

比賽緊張而激烈,觀眾們也早就一片混亂,文武百官此時哪還記得有聖上在場,盡皆起身揮舞雙拳,為場上騎手們呐喊,為漂亮的進球喝彩。看著這熱烈喧鬧的一幕,高傑恍惚間,好似回到了前世籃球、足球的賽場中一般。

在擊鞠四人賽中,兩人為前鋒,兩人為後衛。一般來說,有一人為主要的射門手,另一個前鋒,則經常埋伏在對方的禁區,伺機而動,更像一個影子殺手,要求擊球準確,主要負責組織進攻,傳球給主要的射門手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門得分;而兩個後衛一般比較強壯,其中稍站前麵一點的那個,在阻礙對方傳球的同時還要回球給隊友,所以必須攻防兼備,是場上的靈魂人物;站位最後的則是場上的組織後衛,主要通過用球杆幹擾對方球員射門得分。

孫乾光這一隊和福王護衛隊的比賽,本來被認為是一場一邊倒的局麵,由“京師雙驕”領隊的國子監隊輕鬆擊敗倉促組隊、臨時參賽的福王護衛隊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