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兒所說的高高當然是指劉子秋,她有些話其實是想讓石慧娘帶給劉子秋的,可是後來劉子秋強闖禁宮救了她,那件事也就被她忘記了,直到今天遇到石慧娘,才重新想了起來。當然,她打聽石慧娘的遭遇也是想旁敲側擊,了解石慧娘丈夫的情況。女人的直覺是很厲害的,她隱隱猜到,石慧娘的丈夫很可能是魚山賊寇的重要人物。
石慧娘沉默片刻,忽然幽幽歎道:“唉,一言難盡啊。”
拓跋千玉和穆朵麗聽到石慧娘要講故事,都來了精神,圍攏過來。
女人家在一起敘敘家常,劉子秋站在這裏就有些不大合適,而且他也沒打算審問石慧娘,於是便笑道:“別站在外麵,進去說吧。我去看看根兒的書念得怎麼樣了。”
……
虞世南就在隔壁一頂帳篷裏正襟危坐,在他的對麵,三個孩子提著筆背對著帳門。看到劉子秋進來,虞世南慌忙起身。劉子秋卻衝他擺了擺手,自己輕手輕腳地走到三個孩子後麵。
三個孩子麵前各攤著一張微微有些發黃的紙,紙上寫著幾個簡單的筆劃。孩子們都還小,現在還在啟蒙階段,也寫不了太複雜的字。說實話,對虞世南這個大文學家、大書法家來說,讓他從事這種啟蒙教育實在有些屈才。當然,也要看他啟蒙的對象是誰。這幾個孩子當中有一個是劉子秋的兒子,而且是嫡長子,將來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那一個。做這樣的啟蒙老師,恐怕天下很多人都會趨之若鶩。
隻是三個孩子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麵,劉思根還好一些,提著筆已經能寫出幾個簡單的漢字了,那幾個字寫得比劉子秋都有水平,不愧是大書法家手把手教出來的。而穆朵麗的那一雙兒女,卻隻在紙上畫了歪歪扭扭幾橫幾豎,顯然隻是為了能夠交差。不過虞世南也沒怎麼在他們身上下功夫,畢竟虞世南的思想還很傳統,在他眼裏,這兩個孩子跟劉子秋沒有血緣關係,又是突厥人,根本不值得花力氣培養。大概也是天性使然,那兩個孩子無時無刻不想著去騎馬,這次劉子秋下江南,隊伍裏就特意帶了三匹小馬。隻要虞世南稍有放鬆,三個孩子就會竄上馬背。
對於孩子的教育,劉子秋並不想強求,見到劉思根還算努力,他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虞先生,辛苦你了。”
虞世南捋須笑道:“陛下過獎了,這是微臣份內之事。微臣知道,陛下的詩文微臣難望其項背,今日難得陛下有暇,何不賜詩一首,也讓大皇子他們有個榜樣。”
自從劉子秋重回洛陽以後,虞世南便總是提出那首《蟬》,因為在他看來,這首《蟬》便是劉子秋續完的。不僅如此,虞世南還三番五次向劉子秋求詩,可惜劉子秋肚子裏的貨就那麼幾首,可不敢隨便賣弄,於是一律婉拒。今天借著幾個孩子的話頭,虞世南又舊事重提,卻讓劉子秋無法推辭了。這可是要給孩子們做榜樣,如果他寫不出一首好詩來,便會影響孩子們學習詩文的興趣。
其實劉子秋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詩文上,但這個年代可以學習的知識極其有限,多讀些詩文也可以提高孩子的修養,但不管怎麼說,都要孩子自己有興趣才行。此刻劉子秋也不好再推辭,沉吟半晌,忽然腦子裏靈光一閃,搖頭晃腦地說道:“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虞世南脫口讚道:“好一首數字詩,淺顯易懂,正適合蒙童所學。陛下才學果然舉世無雙!”
“行了,行了,朕也不打擾你了,你繼續教孩子們讀書吧。”劉子秋轉身退了出去,心中卻想起了一件事來。原本隋以後應該是唐,但由於他的到來,曆史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跡。唐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如果因為他的出現而影響到了唐詩的發展,甚至後來的那些詩人都不會在曆史上出現,那他將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罪人了。說不得,他隻能找機會將他所記得的那些唐詩背下來,傳之於世。至於涉嫌剽竊,也顧不得了。
忽然,香草匆匆跑了過來:“姐丈,姐姐請你過去。石慧娘願意勸她丈夫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