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鐵打的後衛(上)(1 / 3)

一場戰鬥下來姬仇軍損失兩千餘人,秦軍一千將士無一生還,加上昨天的傷亡姬仇軍已經損失過半,姬仇心中明白就算姬殤軍不派援軍來,自己也是沒法攻占曲沃的,與其徒增傷亡不如早些撤兵。打仗打的是錢糧,但追主要的是士氣,眼看著姬仇軍的士氣嚴重受挫,此時就算逼著姬仇軍攻城那結果依然是慘敗,所以姬仇果斷下令收兵。

收兵並不是撤軍,可以理解為停止進攻休整補充之後再戰的意思。姬仇軍撤回來之後開始救治傷員,補充物資火頭軍已經開始埋鍋造飯。姬仇做這一切的時候全然沒有搭理身邊的贏來,就好像贏來是一棵草一樣。贏來心中充滿愧疚和悲戚,他叫了一聲:“大哥,抱歉。”

姬仇停了一下說:“你不用跟我道歉,想想城下躺著的那一千秦軍兄弟吧。不要多說了,現在我怎做你就怎麼做。”

姬仇完全喪失了對贏來的信賴,這讓他迅速恢複了理智和清醒的狀態。姬仇絕對是個人傑,否則當初齊公呂購也不會對姬仇讚不絕口,當姬仇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之後,姬仇完全變成了一個一言九鼎的君王。他是威嚴的,也是冷酷的,他的每一句話容不得違背,他決定的每一件事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

贏來看著變得冷冰冰的姬仇,他的心裏很不是滋味。贏鈹來到贏來身邊說到:“小來,不要再固執了,撤吧。你不用擔心,戰敗的責任哥哥來承擔。”

贏來看看贏鈹,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本來好好的局麵為何突然變得如此糟糕。他更加不明白,被自己視為手足的蒙義為何不留下幫自己。還有那些墨門弟子為何送來的消息都不屬實,難道他們隻認蒙義不認別人嗎?一定是的。

贏來在心中責怪蒙義,但是他就不想想如果不是他給贏開寫的那份奏疏,贏開豈能對蒙義起疑心。要知道贏開可以不相信任何人對蒙義的懷疑,但如果是贏來懷疑蒙義那麼贏開定會相信,因為贏開一直認為贏來和蒙義之間的關係密切到如同一人,而且蒙義所作所為都是不遮不掩明明白白的放在贏開麵前。若說了解蒙義的非贏來莫屬,如果贏來說蒙義又問題那就絕對有問題。正是基於這個判斷,贏開才讓贏來接替蒙義主持新絳事物,但是贏開並沒有明令蒙義返回白狼城,而是把這個決定權交給了贏來,是贏來自己讓蒙義回白狼城的,而此時贏來卻又怪到蒙義的頭上。

還有那些墨門弟子送來的消息和之前送給蒙義的沒啥不同,但是蒙義從來不會隻聽一個方麵的消息,因為他知道這個時代的任何消息都不會是新消息,因此蒙義回把所有的消息進行甄別之後綜合參考做出自己的推斷,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實情況,最大限度的推測出敵方你忙的動態。情報不是拿過來就用的,那是必須經過甄別核對再加上分析推斷之後才能用於指揮作戰上。贏來在智武堂學的那些理論中就有這方麵的內容,但是他根本沒想起來,或者更準確的說,他根本就不會分析。不客氣的說,從贏來接替蒙義並把他趕回白狼城那一刻開始,贏來就在不斷的犯錯誤,大到戰略布局小到情報搜集就沒有不犯錯誤的地方。這一方麵是贏來本身的素質問題,另一方麵也不能不說贏開的臨陣換將也犯了兵家大忌。

不要說在信息極不發達的古代,就是在現代戰爭中各國首腦也是盡量避免臨陣換將的事情發生。除非這位主將因為指揮失誤造成巨大損失或者發生了意外比如不幸陣亡這種情況之後,才會考慮換將,但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而且必須承擔換將之初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對各國首腦膽略的極大考驗,也是對新任主將的嚴峻考驗。因為臨陣換將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情況萬分危急已經到了千鈞一發之際的時候。臨陣換將最好的例子就是二戰期間蘇聯領袖斯大林重新啟用朱可夫,正因為啟用了朱可夫之後才取得了蘇德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在朱可夫指揮下蘇聯紅軍不斷地取得勝利,最終率領蘇聯紅軍組成鋼鐵洪流從莫斯科一直打到了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