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零章 慨當以慷(1 / 2)

華夏是個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曆史造就了無數偉大詩人,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不勝枚舉。然而這些華夏文明的精華對於蒙義而言似乎天生帶著仇恨,蒙義沒回到大秦的之前就不算是個好學生,不然的話也不會那麼早就穿上軍裝接受部隊這個大熔爐的錘煉。

部隊教會了蒙義很多東西,但唯獨詩詞歌賦是蒙義的短板,想來也是天天執行任務,天天在生死便於遊走哪有心情吟詩。那些震爍古今的詩句蒙義也不是沒看過,隻不過看過之後那些詩句就隨風飄走了,隻記住了類似“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還有什麼“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樣的詩句。剩下的就是像“鋤禾日當午,窗前明月光。汗滴禾下土,低頭思故鄉”這種哥幾個閑的沒事胡亂篡改的古詩詞,至於那些田園派浪漫派婉約派之類的詩詞幹脆是一點都沒記住。這在現代可能還問題不大,但這是在古代,他如今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懂作詩實在說不過去。

古詩是對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在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那麼問題來了,蒙義所處的這個時代正是四言詩盛行的時代,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詩都是四個字四個字的,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又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連戰歌都是四個字的,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等等。如果蒙義突然整出個鋤禾日當午這似乎和當下流行的詩歌形勢格格不入,知道的不能用,能用的想不起來,這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蒙義尷尬了。

田襄啃完桃子看著捏著下巴翻著白眼冥思苦想的蒙義,田襄心說:“秦國雖然封侯立國,奈何這底子還是薄了些。秦國的曆代國君成天想著的就是怎麼打敗戎狄怎麼讓秦國強大,秦軍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要不怎會備注後乘坐虎狼之師呢。但是若論文采秦國就比中原諸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好不容易出了個世子贏來,其名聞達於諸侯但也不過是個能征善戰的武夫,讓他作詩為難他了。如此一來君主終於有了個可以教一輩子的好弟子了,不錯不錯這樁婚事很是般配。”

田襄一邊想著一邊伸手從路邊百姓手中結果一壺酒,拿過幾個桃子邊吃邊喝起來。張固看著抓耳撓腮的蒙義他心裏也是著急,有心幫助蒙義卻被田襄一句“上卿不要打擾世子作詩”的話給懟了回去。急呀,張固真著急呀,事關秦國臉麵能不急嗎。

此時那些大姑娘們也不鬧了,都知道秦國世子要作詩了所以姑娘們瞪大眼睛盯著蒙義,都想看看這個能打仗的世子能做出什麼樣的詩來。

蒙義在冥思苦想,可隊伍卻沒停下。齊國百姓們一看不幹了,說好的作詩呢,怎麼半天不言語呀。

齊民甲:“作詩有啥難的,竟把秦國世子難為成這樣。”

齊民乙:“對咱們齊國人來說作詩就像吃飯一樣容易,但是對於秦國世子來說,作詩卻比打仗還難。我看呀,秦國人是隻會打仗不通文墨地。”

齊民丙:“哎呀這有何難,秦世子我來幫你。咳咳!世子入齊,威武雄壯。你和君主,模樣相當。我家君主,好為人師。稍不如意,板子嗙嗙。奉勸世子,好好讀書。如若不然,爪子受傷。”

哈哈哈哈哈,齊國百姓們笑成一團,大秦使團人人皺眉卻又無法發泄出來。沒錯,秦國所處的環境逼迫的秦國上下驍勇尚武,那文治上自然就差了些,而且秦國此時遠離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文化發展自然要比中原諸侯落後很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不如人家就是不如人家這沒什麼好爭辯的,可現在被齊國百姓這麼一鬧,秦國的官員和將士們也覺得臉上掛不住,他們第一次感到原來作詩吟詩不僅是附庸風雅,不僅是有錢有事的人消磨時間的手段,關鍵時刻還真能增加國威也是國家風範的體現呢。於是乎,所有親國官員和將士們的目光轉向了蒙義,所有人都盼著這位世子能夠像奇襲西戎王帳那樣給天下人來個驚喜。

咕咚,田襄喝了一口酒,說實話他也有點看不下去了。他是想給蒙義來個下馬威,因為這一路走來田襄越看越心驚膽戰,蒙義的表現實在是太令人驚豔了。尤其是他和姬仇滅了莫國殺了姬望之後,田襄直接就傻了,他這才明白蒙義的用意。感情從蒙義一進入洛邑就開始步步挖坑就等著姬翰自己往裏跳呢,蒙義解決了姬翰,就等於脫掉了姬望這條龍的鱗甲,拔掉了他的利爪,敲掉了他的尖牙,為一舉鏟除姬望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