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八章 無價之寶(1 / 3)

蒙義眼前的這個坑周圍堆滿了破磚爛瓦和枯枝敗葉,挖開的坑有一丈多深,可以看出這裏原來應該是已將寬大雄偉的大殿,即便是倒塌之後剩餘的圍牆也有一丈多高。坑的底部堆滿了燒焦的木頭、房屋的構件和瓦當,那些秦軍將士正在小心地清理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一片已經清理出來的地方堆滿了一卷卷的竹簡。

這些竹簡大部分都沒有打開,尤其是靠牆的地方那還沒有到他的木格子裏整整齊齊擺的全是。而地上也有很多散亂的竹簡,有的已經被水泡過,有的則應經散開,一個個的竹簡扔的到處都是,而且有不少已經被火燒過。很顯然,這裏原來應該是周王室存放文書典籍的地方。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紙張,我們智慧的祖先們嚐試了很多材料之後,才選中了這隨處可見唾手可得還能重複利用的竹簡作為書寫材料。顧名思義,竹簡就是用竹子削製成的狹長的竹片,當然也有木片,那種被稱做木簡。竹簡按照規格大小分成牘和簡兩類,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簡牘起源於商代,《尚書.多士》中有雲: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

竹簡是我華夏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文字載體,也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複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才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以迅猛的勢頭在當時的社會上普及開來。所以,竹簡對華夏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能在後來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因此蒙義說這些竹簡是無價之寶是絲毫都不過分的。

蒙義跳進坑內,首先把那些保存完好的竹簡一卷卷的掏出來放進布袋子裏。贏鈹打開一卷看了看,發現這是周幽王姬宮湦發布的,是關於舉行告天大殿命令各路諸侯來參加的詔命。

贏鈹:“這就是你說的無價之寶,這能有什麼用呢?”

蒙義接過那卷竹簡看了看塞進布袋,然後繼續收攏那些竹簡。

蒙義:“沒錯,這就是我說的無價之寶。我追要尋找的是記載關於律法、農耕、工藝、醫藥等方麵的文書。至於這詔命嘛,雖然沒啥大用但也很珍貴,留著給我兒孫們換錢用。”

贏鈹聽了這話頓覺嘀笑皆非。

“嗬嗬,小來你想得還真遠,難道你還怕你的兒孫吃不飽穿不暖嗎?”

蒙義看了贏鈹一眼隨後說到:“世事難料,以後的事誰能說得準呢?大哥,你也收點吧,沒準以後能換大錢呢。”

贏鈹:“聽了你的話為兄忽然覺得很有道理,那我也收點留給子孫們換錢。”

贏鈹從一個秦軍手中抓過一條口袋,把那些竹簡一股腦的塞進口袋裏。

蒙義:“哎呀呀呀,你不能這樣收哇,你得先看看,然後把不同種類的竹簡放在不同的口袋裏,趕緊倒出來讓我瞅瞅。”

嘩啦一聲,蒙義把贏鈹手中的口袋倒過來把裏麵的竹簡倒在地上,然後一卷卷的打開仔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