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六章 秦之四塞(1 / 2)

大秦贏來元年,秦候贏來先後在東西兩線用兵先敗犬戎翟虹部奪岐地以及岐東之地,秦軍蒙統部陳兵草原威逼犬戎王帳。西戎王允豐被犬戎大狼主翟桓以重利誘惑分兵兩路一路攻秦,一路直抵犬戎王帳溫都兒山。不料秦軍早有應對之策,秦國大司馬王捷率部與翟桓、允豐激戰於溫都兒山,戰事正酣之際秦候贏來率七百狼牙衛馳援陣斬犬戎二王子翟來,生擒犬戎白狼部狼主武術,西戎王允豐絕望之際與犬戎王帳橫刀自刎,犬戎狼主翟桓生死不知。大秦滅犬戎之後,秦軍回師西進,兵鋒直指西戎王帳,秦軍曹山所部,蒙放所部,白澤所部多路出擊在義渠君榮鑫配合下合圍西戎軍於西戎王帳,陣斬西戎太妃左賢王舍人以及西戎各部首領一十三人,俘虜西戎軍民十萬餘人牛羊戰馬不計其數。大秦疆域向東拓地至岐,向北拓地至溫都兒山,向西直達原西戎邊界與義渠國接壤。至此秦國全部收回周天子姬宜臼所賜全部封地,並滅西戎犬戎,並其疆土入秦收其民為奴,經此戰秦國成了西北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其諸侯國地位也被中原諸侯正式承認。

大秦連斬連捷的消息震動天下,秦候贏來之名傳遍九州大地。各路諸侯羨慕的有之,真心替大秦高興的有之而更多的則是疑慮。

大勝之後,蒙義命蒙放鎮守溫都兒山,曹山坐鎮秦邑掌控秦邑以北新收犬戎之地,白澤兵進西北掃蕩西戎之地。同時命蒙甲為犬丘主將,蒙乙為汧塬主將,蒙丙鎮守白狼城,蒙戊鎮守長平。蒙統坐鎮雍城守岐地,蒙丁坐鎮沙城守封地,蒙己鎮守鑄鼎塬,聞熙鎮守岐東之地。王捷身為大司馬自然要進入朝堂伴君左右,但是蒙義也把關山大營劃歸王捷親領,從白狼營、狼刺營調來的精兵猛將重新組建了一支直屬於蒙義的衛戍部隊關山營。至此大秦各軍主將全部會換成了蒙義的鐵杆嫡係,軍政大權至此全部被蒙義攥在手掌之中。

大勝之後蒙義首先想到的不是請功而是如何固守岐豐之地,經過君臣共議之後決定在岐豐之地的要道修築雄關,經過幾天的商議最終蒙義決定修築四大雄關。這四大雄關是東函穀(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散關,南少習(武關),北蕭關。

從地形地勢上來說,函穀關因在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此關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穀,號稱天險。因其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又因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

從戰略層麵上說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裏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崤函古道之咽喉,易守難攻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除此之外,函穀關還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穀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彙之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曆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這樣的咽喉要害之處蒙義豈能不選擇在這裏築關,做為一個穿越回來的人,蒙義也得為未來的大秦悉心布置,要知道岐豐之地可是以後的大秦帝國的中心地帶,大秦帝國的帝都鹹陽就在關中的中心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此龍脈彙集之處,不在四周布置雄關險隘那怎麼行呢。

少習關是秦晉楚三國國界的交彙之處。位於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因其依靠少習山而建故此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期改為武關。此關北依少習山之岩險,東、西、南臨武關河穀之絕澗。“山環水繞、險阻天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重關天塞控神州”、“關門不鎖敵難犯”、“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和“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號稱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說:“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自秦、漢、隋、唐以來,均為京都鹹陽、長安的南大門,雖然武關這個名字知道的人更多些,不過此時蒙義還是聽從群臣建議將其命名為少習關。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裏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穀地帶,是秦嶺西部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大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險而立,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西約50裏處。此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為南北所必爭。“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

蕭關和其他三個關塞一樣易守難攻,深穀險阻。在曆史上不僅是軍事要地,而且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現代蕭關的遺址隻剩城牆與周圍兩座山峰上的烽火台形成一個天然屏障。但依舊可以看出在它南側有三條道路直通寧夏、內蒙古及甘肅等地。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可以說蕭關是關中的北大門,戰略地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