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姬宜臼東遷之後洛邑(今河南洛陽)就成為周王朝唯一的政治中心。在《尚書》中又稱洛邑為“土中”、“洛師” 、“洛邑” 、“新邑洛”、“東國洛”。周代金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
洛邑仿照豐鎬格局在瀍水東西兩岸分別構築成周城和王城。西麵王城是宮寢之所在,東麵成周是宗廟之所在。
洛邑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成周洛邑。
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裏。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複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除此之外,街巷市井布局有序合理,堪稱這個時代的一座氣象萬千的大城。
接連幾天洛邑百姓都在議論一件事情,那就是諸侯彈劾秦侯,秦侯的三宗罪也被百姓們演繹出各種版本。比如傳國玉璽這件事在百姓口中至少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秦侯滅了犬戎之後在溫都兒山上把曆代犬戎狼主的墳墓給挖了,這是為報犬戎刺殺秦侯贏開之仇同時也斷了犬戎祖脈的風水。在挖墳掘墓的過程中發現了傳國玉璽,然後秦侯就把玉璽藏了起來想要瞞過天下人,哪知道沒瞞住被諸侯們知道了,於是諸侯們主持正義紛紛彈劾秦侯,叫他把玉璽還給王上。至於諸侯是怎麼知道的,百姓們說法不一。主流的解釋是虢公翰的一位妾室和鄭候的妾室是手帕是閨蜜,結果虢公翰就知道了,虢公翰知道了諸侯就都知道了。至於鄭候是咋知道的就不用說了,誰叫他和秦侯師兄弟咧,所以說呀諸侯要想保密首先要管住自己老婆的嘴。
第二個版本是說秦侯在收複鎬京的時候閑的沒事到處亂挖,想找點金銀財寶啥的,結果在一口井裏發現了一個宮女的屍體,傳國玉璽就在宮女的懷裏。據說那宮女被撈上來之後麵色合活人一模一樣,可是傳國玉璽一離開宮女的懷抱那宮女立刻化為灰燼,可見傳國玉璽是件寶貝。秦侯一見立刻據為己有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後放進自己懷裏讓自己屍身不腐,那樣的會就會起死回生呢。
第三個版本是說其實秦侯和犬戎公主有一腿兒,秦侯在收複岐豐之地的時候私下裏和犬戎公主幽會,二人情到深處顛鸞倒鳳的時候,被秦侯迷得五迷三道的犬戎公主就把玉璽給了秦侯,足見秦侯這小夥兒長得著實不賴,身板也夠結實,不然怎麼會把犬戎公主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呢?看來當年引犬戎攻克鎬京的除了申候之外怕是還有秦侯。這秦侯怕是早有野心,別看他跟犬戎仇深似海其實都是假象,是為了騙天下人和王上的。
這三個版本共同之處在於都是說秦侯想把傳國玉璽據為己有,隻不過得到的方式不同,目的不同。那第一個版本還算比較正常,最多是說秦侯挖墳掘墓,而第二個版本就比較玄幻了,引申的意思是說秦侯想要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幹啥呢?自然是貪戀權勢嘍。唯有第三個版本用心險惡,直接給秦侯潑髒水,也是在明目張膽的挑破秦侯和天子之間的關係。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著第三個版本是出自姬翰之流的手筆,那其他兩個版本應該也是姬翰安排的,目的是為擾亂視聽,讓第三個版本不至於太過突兀。
總而言之,秦侯還沒到洛邑這名氣就已經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洛邑百姓茶餘飯後閑聊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你知道秦侯是怎麼得到玉璽的嗎?”
更有甚者,有些好事之徒把秦侯和犬戎公主纏綿的細節描述的惟妙惟肖,致使第三個版本大行其道,秦侯在洛邑百姓眼裏成了陰險狡詐的佞臣形象。
王城後宮,姬宜臼坐在申太後麵前低頭不語,申太後耐心的勸解姬宜臼。
“王上,你我母子經曆了這麼多事情,王上應該明白誰的用心險惡誰是真心助你的。患難見真情,在我們母子最難的時候是誰在你的身邊,是誰在為你出謀劃策。在你登上王位之後,你叔父姬望自立為王那時候他的實力要強過你很多,是誰為了你殺了姬望,真的是晉候嗎?小來為你費盡心思,即便是有幾件事情沒能如你心思,但我想他也是出於為你考慮的。如今洛邑百姓如此詆毀小來你卻不聞不問,你這樣子讓我心裏難受,難道你們兄弟二人真的要就此分道揚鑣嗎?宜臼,若是沒了秦國的支持,你還能是天子嗎?”
申太後的一句話說的姬宜臼心中很不舒服,不可否認申太後說的是事情,可是姬宜臼也不嚴以這樣啊,他也想成為一代中興之主的。可惜他能力不行,這讓姬宜臼一直很是糾結。申太後看著姬宜臼的表情也知道自己的話有些重,於是申太後緩和了語氣說到:“母後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提醒你要看清楚誰對你是真誰對你是假,母後也盼著你能中興王室,但你需要幫手一個值得信賴的幫手,這個幫手就是小來。你再想想,小來能把九鼎悄悄送給你,他還在乎一顆玉璽嗎?不要聽信那些謠言,小來就要來覲見你了,我想他會給你一個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