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贏來三年,逆犯鈹極其妾室雪認罪伏法自焚於驪山烽火台。大秦國君贏來命禦史大夫厲顯徹查逆黨一案論罪量刑。為了富貴權勢而追隨逆犯鈹的黨羽紛紛下獄,上躥下跳最厲害的畢壘明正典刑誅三族,畢壘一族五百餘口於西市梟獸暴屍三日以儆效尤。其餘附逆者皆斬家產充公。
通過這場血粼粼的洗牌,蒙義徹底消滅了異己勢力和那些隻知享樂心中隻有家沒有過國的因循守舊勢力,為大秦的成為諸侯強國春秋五霸之一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那些屍位素餐和看不清形勢的世家被清除之後,大秦成為了一個君權至上,國君獨攬大權的新型諸侯國。本著打土豪分田地的原則。蒙義把收回的那些家產田地分封給給有功臣子和將士,進一步收攏了人心,為秦國政體的革新鋪平了道理。
見到時機已經成熟,蒙義正式推行變法。改國野製為郡縣製,定 大秦最高權力者為國君,國君下設三個最高官職即:太尉,掌管國家軍隊的最高長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禦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金印紫綬,是國家最高的行政官,上承君帝詔命,下統百官,總攬政務。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國事。九卿之屬有負責宗廟祭祀禮儀的如奉常,有負責國家刑法的如廷尉。九卿執掌各寺,統禦諸事。
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
郎中令,掌殿中議論、賓讚、受奏事、宮廷宿衛之事。
衛尉,掌皇宮諸門屯兵。
太仆,掌國君車馬。
廷尉,最高司法官,屬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獄,稱廷尉獄,大臣有罪則下廷尉獄。
典客,掌諸侯與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朝覲事務、接待諸郡縣上計吏。屬官有行人,備臨時差遣遠方。
宗正,又稱宗令,掌皇族親屬及登記宗室譜牒。皇族宗室有罪,則絕其屬籍。屬官有宗正丞。
治粟內史,掌諸穀物、金玉之貯,相當於國庫司庫。屬官有太倉令、太倉丞,掌國庫中糧食的貯存;有平準令、平準丞,掌京師及諸郡物價。
少府,掌國君私產,照料國君日常生活起居。
禦史大夫,銀印青綬,掌監察百官,為左丞相。禦史大夫屬官有兩丞,一為禦史丞,為大夫之副;一為禦史中丞。其中禦史中丞因為統領侍禦史和諸郡監禦史,可以命令禦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太尉金印紫綬為最高武職,統領諸軍,為右丞相。負責各級軍官的任免與考核。下設護軍都尉,執掌軍政,統領諸將。屬官有中護軍,領軍史,掌禁軍,參與武將的選補事務,遇將軍率軍出征時,則駐該軍監督軍政。
蒙義仿周朝製度,設置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位上卿,率軍鎮守邊郡。
另置大將軍、上將軍為臨時職務,有大征伐時選武將出任,軍還即撤任。
郡設郡尉,郡守,監禦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三老,有秩(嗇夫)(管理大鄉),嗇夫(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裏,裏設裏長。
郡作為一級行政地方,軍民兼治。郡設郡守、監禦史、郡尉三個互不隸屬的主要官員。
郡守,郡的長官,邊地多為武將,內地多以郎官出任,銀印青綬、秩二千石。蒙義給郡守的權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縣令縣長、負責監察郡治的監禦史、負責統領駐軍與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員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監禦史,隸屬禦史中丞,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
郡尉,掌郡駐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轄於朝廷,與郡守相抗禮。
郡丞,郡的次官,輔佐郡守綜理郡政,銅印黑綬、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時,郡丞代行郡守職務。
縣為大秦最低一級行政地方,大秦的正式官職也僅僅設在縣一級。按縣的人口多寡,萬人以上的縣置縣令、萬人以下的縣置縣長。縣令銅印黑綬、秩千石至六百石,縣長銅印黃綬、秩六百石至五百石,縣令與縣長都是縣的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