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枚用硬木雕刻成的小小的騎馬武士落在刻著縱十橫九互相交錯直線的木盤上,木盤上擺著用硬木雕刻成的將軍、元帥、戰車、騎士、步卒、投石機、還有高冠博帶的文官。形象不足以說明問題,在這小雕像的正麵還刻著字並刷上了紅黑兩種顏色用以區分,每種顏色個十六顆棋子,分別是車、馬、炮、相、士、將,黑色的是將紅色的則是帥。
這些小小的雕刻而成的立體棋子擺在木盤上,把兩國交兵的場景展現得活靈活現,兩軍對壘的中間地帶兩條粗粗的橫線劃出了分界地帶,兩條粗線中間刻著倆字,疆界。
這其實就是象棋,隻不過棋子是雕刻而成的立體化的,這樣會讓四歲多的繼業更有興趣。蒙義之所以把象棋做出來主要是為了開發繼業的智力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象棋本就起源於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華夏,當時由於諸侯之間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隻要把戰爭與棋類競賽相比較,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
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遊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征。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係,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征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由此可見,用象棋教授繼業戰略戰術和戰法是再好不過的。
剛才落在棋盤上的是一枚紅方的馬,這枚棋子落下之後,蒙義收回右手微笑著看著繼業。
啪,蒙繼業想都不想就把小卒拱了出來,擋在紅馬的前麵,這叫“別馬腿兒”。
蒙義:“想好了嗎?落子無悔啊。”
聽了這話繼業仔細看看己方布局,終於發現自己隻顧得對付紅馬而忘了其他,紅方的車已經殺到繼業的中軍麵前,繼業的小手伸了伸想把紅車挪回原來的位置。
蒙義:“落子無悔。”
繼業聽話的收回了小手,他把胳膊支在桌上兩手托著自己的臉眼睛盯著棋盤顯然是在冥思苦想。看著繼業的樣子蒙義心中滿意極了,小小的遊戲不僅能讓繼業初步了解如何排兵布陣,更重要的是讓他學會獨立的思考,也學會了謹慎用兵。
落子無悔,在戰場上,統帥的命令一旦下達戰鬥一旦開始,那麼不管是對錯那是絕對沒機會修改的。哪怕是在命令下達之後,統帥意識到犯錯了立即下令修改那也是沒法完成的,因為這個時代軍令傳達靠的是人、旗幟和號角。這些手段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能表述的內容極為簡單,複雜的軍令還是需要口提麵命,這種方式華夏延續了近兩千年,直到近現代電報電話出現之後才徹底改變這種傳統的指揮手段。在古代戰爭中,統帥的號令下達之後不能更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對陣雙方距離太近基本上是在可是距離之內,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一旦發動攻擊雙方都會全力而赴,沒時間也沒必要改,最多隻能在戰鬥進行中通過不掉調動兵力、改變攻擊方向等辦法進行局部調整,隻需能不能行那就隻有看老天的意思了。所以這個時代的統兵大將一旦撒出去基本上就沒國君和統帥啥事了,就算想有啥事那慢的令人發指的信息傳遞速度,遠遠趕不上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因此這個時代的國君統帥隻能給將軍們一個大方向。比如國君說把誰誰給我滅了!然後大將領著兄弟們去找誰誰死磕,至於怎麼打那就不是國君能左右的了。所以,這個時代的國君想要滅一國沒那麼容易,那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精心準備,在經過前期布置,小規模試探,散布謠言引起對方內亂,隔絕敵方外援等等安排之後才會大舉征伐。
就算這樣國君心中勝利的把握最多也就在半數之間,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心中沒底,因此古代的戰爭更像是一場賭博,賭資押上盤麵想要抽回那是萬萬不能的。蒙義不能教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賭博,因此用象棋教正合適,落子無悔和這個時代的戰爭形式何其相似。
就在繼業冥思苦想的時候,靈兒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附在蒙義耳邊說了幾句,蒙義站起身來走了出去。
蒙繼業終於想好應對之法的時候,他信心滿滿的將一枚棋子推向前去。當他抬起頭得意的看向對麵時,看到的卻是抱著贏靖的姬薑。小繼業的信心立即爆棚了,玩圍棋繼業絕對不是姬薑的對手,但是玩象棋繼業絕對是可以碾壓姬薑的。才女不是萬能的,戰爭永遠不是女人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