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吸了口氣,大腦內閃過諸多我曾經閱覽過的經文,蹙眉苦苦思索一陣後,便右腳輕提,朝前小邁出一步,朗聲念誦道:
“性淨圓明生大地,因訶自泣示金剛。”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還算工整。”老僧聽到我的詩句,身形微僵,站立一旁,淡淡點評道。“還有兩句。”
我側首看著一旁的老僧,牙齒微微咬緊,閉目養神,苦苦思索著,這第二步,卻是有些難邁了。
好一陣,我才抬起頭,朝前再邁出一步,繼續道:
“瑪瑙硨磲分座刹……”
邁出這一步,我的大腦卻是一片朦朧,最後的一步卻是怎麼也邁不出來,一直到半晌之後,我的目光落在了一旁老僧緊蹙的白眉之間,才突然開悟,道:
“白毫淨相照東方!”
我長噓一口氣,重重地邁出了最後一步,雙腳並立,正好三步,最後一步,腳尖恰好貼在了妙光塔塔門門檻之前。
風聲漸大,亂了我的黑發,但是我嘴角的笑意卻不曾減少絲毫。
“大師,我的詩如何?”我側目斜看著一旁的盲眼老僧,問道。
老僧站立原地,雙手依舊合十,半晌之後,他微歎一聲,苦笑搖首,道:
“聽檀主口音,不過雙十年紀,卻想不到對於佛學有如此之高深的鑽研與見解,實屬不易,讓老衲我好生佩服。這般年紀有如此心性之人,恐怕尋遍九州也未有幾人。真是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老僧繼續道:“句首一句‘性淨圓明生大地’,取自《楞嚴經》卷四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和‘妙覺圓明,本圓妙明,既稱為妄,雲何有因’。所謂‘性空妙有’,性淨空了方才有妙,妙明妙明,便是即寂而照,自然自癡暗中生出山河大地。這句話雖然沒有一個‘妙’字,卻是暗含了一個妙字。不錯,不錯。
“而第二句的‘因訶自泣示金剛’,則讓我老衲感受更深。阿那律陀最初出家時,如來嗬責他就如畜生類一樣,因此阿那律陀啼泣自責,七日七夜沒有睡眠,雙目因而失明。於是如來便教他修行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從此阿那律陀不依眼根,而依見精真性心光,洞達無礙,故觀十方世界,如觀掌中果。你的第二句,則是無光見有光,便是雙目失明也能洞達無礙,隻需依見精真性心光。而且還暗中有憐惜鼓勵老衲之意,老衲實在感激。”
“而你的第三句‘瑪瑙硨磲分座刹’之中,瑪瑙硨磲為佛教七寶之二,也代表了佛教中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七寶分別安放在塔座與塔刹之間,也說明塔樓有七層,確實含義頗深,極其巧妙啊。這一句既道出了一個‘寶’字,又道出了一個‘七’字,實在讓老衲佩服。”
“至於尾句的‘白毫淨相照東方’,則是如來三十二妙相之一的‘白毫相’,如來在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之白毫,引之則長一尋放之則右旋宛轉,猶如旋螺,鮮白光淨,似玉似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稱為白毫光。眾生若遇其光,可消除業障、身心安樂。這一句詩,寫描寫的是如來的白毫相消除眾生業障的場景,如來的白毫相乃是‘妙相’,因此得了一個妙字。白毫相照東方,邊上豪光放明之景,因此得‘光’。這七寶之事,檀主從何處了解?”
“《法華經》中華書局版27頁倒數第三行。”我淡淡道。
“檀主竟記得如此清晰。檀主可是有過眼難忘的本事?”老僧微微驚道。
“過眼難忘說不上,但是《佛教十三經》和《華嚴經》我都可以背出來給你聽。”
“善哉,善哉。檀主真是天縱奇才,你對佛學之了解竟深刻至此,有如此佛學常識之人必然心性過人,智慧超群,你已過了老衲的考驗,可以進入塔內。”
語畢,盲眼老僧又一次輕輕念誦“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然後騰手讓出了過道,顯露出妙光塔的漆黑洞口,讓我進入。
我輕嗬了一聲,躬身合十謝過了老僧,挪步進入了塔中。
入塔時,身後突然再次傳來了老僧滄桑的聲音,道:
“檀主,你佛法造詣不淺,慧根頗深,當今之世,有如此佛性之少年,實所罕見。若檀主不棄,可否入我們南禪寺門下,剃度皈依?將來必能伸張我佛大義,濟世度人,解救眾生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