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沒有可以造啊(1 / 2)

聽了胡銘晨的詳細講述,張萌是一年發懵,他不太聽得懂這些大問題,可是張偉東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之前人人都說鼓勵外出務工好,不管是政府還是媒體,講的都是好的那一麵,但是其所帶來的危害影響,卻沒有一個人提及。

現在胡銘晨當著張偉東的麵說了那麼多,是捅破了那一層窗戶紙。而張偉東作為一名有抱負的中高級幹部,他不得不思索這個問題,而且他的見識和理解能力也遠非張萌所能比擬,不少方麵,他一想,就知道胡銘晨所言非虛,有些情況現在還沒有暴露,可是,它是存在的,終究會顯現。

而胡銘晨的訴說,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經曆和親自感受到的氛圍。

在他重生之前,杜格鄉呈現出的就是這麼個樣子,過年的時候熱熱鬧鬧,一過了年就冷冷清清,就算是趕場天,街上也是一片凋敝,幾乎見不到年輕人。

那是留守兒童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留守老人也是一個重大隱憂。甚至有一戶人家將四個孩子留在家,夫妻雙雙出門打工,可是四個孩子卻誤食有毒菌,四個孩子全部罹難殞沒。還有一對老人,子女孫子都出門打工了,他們卻死在床上半個多月才被鄰居發現,等撞開門進去,已經蛆攢蟻聚了,好不悲慘可憐。

“你說的有道理,我承認,可是,不讓他們出去,又是不行的,勞動力過剩,他們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我們隻能鼓勵,不可能製止。”半響之後,張偉東沉聲道,“而且,我也相信,他們外出一些年之後,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相信有些有誌青年會回到家鄉來創業,故土難離嘛。”

張偉東雖說他相信,可是,他的話顯得底氣也不是太足。因為胡銘晨說了一個例子,就是當地考出去的大學生,回來的十不存二,這一點,目前就在發生,這方麵的數據張偉東掌握得比胡銘晨詳細。

每年從涼城考到全國各地讀大學的上萬人,可是每年願意回來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且這些人回來,大多還是為了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真正投入了民間企業或者創業的,更是鳳毛麟角。這些人要麼去了一線城市,要麼去了沿海,就算回到省內的,也基本上選擇留在鎮南。

“張叔叔,或許有一點,是所有人都沒有考慮到的,不僅是你們,還有哪些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胡銘晨一臉凝重道。

“哦?所有人都沒考慮到的問題?你想到了?”張偉東大加好奇。

“你們在聊什麼呢?”張萌的媽媽這時候也從房間裏出來。

“你別說話坐著聽。”張偉東道。

“阿姨,我們再聊打工呢。張叔叔,目前出門去打工的這些農村青年,甚至包括一部分城裏青年,他們出去幹的都是一些什麼工作,您了解嗎?”胡銘晨問道。

“應該都是進廠吧。”張偉東大致確定道。

“的確,大部分進廠,不過,大多數進的都是一些民營中小廠,技術落後,環保不完善,就靠人力。那些大型的工廠,對進去的員工還有要求呢,比如高中畢業,比如中專畢業,有些還需要的是技職類大專。除了工廠,還有工地,還有底層的服務業。總之,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他們從事的是底層工作,學到的也隻是低階技術。這些目前是可以大行其道的,可是十幾年後,就未可知了。難道我們的產業一直不升級嗎?一直靠著底加工過活嗎?不可能的,人口紅利都會消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就得一步一步產業升級,到時候,這些東西會淘汰掉。就算他們願意回來,投資個小造紙廠,小紡織廠,小五金廠,我們也未必會接收。”胡銘晨道。

“為何不收,那不挺好的嗎?我們涼城就缺乏小工廠,隻有國營大企業。”張萌的媽媽疑惑不解道。

“一,成本,二,環保。我所說的成本還不僅僅是運輸成本,到時候我們的交通會很大的改善,當然了,比起沿海城市靠航運就能運出去出口,還是有所不如,但是條件會改觀很多。我所說的成本是產業鏈,比如一個單獨的服裝廠,一個單獨的電子廠,在我們這裏是死路一條,沒有上下遊供應鏈,成本就會很高。第二,現在沿海很多城鎮的水都是黑壓壓的,空氣灰蒙蒙的,泥土也受了放射性汙染。這種現象能夠一直持續?不可能,目前為了快速積累,可以放任一下,但是,這種以犧牲環保來換取經濟利益的方式不可能長久,老百姓也不會一直支持。到時候在產業升級中他們被淘汰,難道我們就可以破壞青山綠水接收這些產業?坦白說,我覺得可能性也不大。而搞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他們其實也不怎麼會,回來也會覺得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