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章 談學校發展(1 / 2)

聽朗州大學還有第二部分資金,馬誌遠眼睛瞪得溜圓,除了驚喜,他更多的是詫異,畢竟,他此前並未聽有第二部分資金這回事。

“你是,我們學校還有一筆單獨的錢?是專門扶持我們的?”

“校長,是的,就是你的這麼回事。”胡銘晨點了點頭道。

“那這第二筆資金會有多少錢?為什麼會有兩筆資金呢?”詫異過後,馬誌遠就關心起金額來了。

“馬校長,朗州大學作為我省唯一的重點大學,雖在省內實力一往無前,可是,放在全國的範圍內比較,我們就不算什麼了,尤其是理工科,那更是沒有太拿得出手的專業。”胡銘晨避開資金不談,講起了朗州大學的排名來。

“確實,你的沒錯,作為一所重點大學,這是不應該的,我作為校長,也是感到慚愧的。”胡銘晨到了許多朗州大學人的痛楚,馬誌遠也不能否認,頻頻點頭認可。

“馬校長,那你覺得為何會這樣呢?”胡銘晨反問起馬誌遠來。

“這原因嘛,無非那麼幾點,首先,就是經費不足,我們的辦學經費在省內屬於最多,但是與985名校以及沿海發達地區的重點大學比較起來,我們的經費真的是少得可憐。近幾年,省裏麵也算是對我們很支持的了,但是,資金上,欠賬太多。其次,就是人才結構上,我們還需要調整和加強。雖然我們學校每年也會引入和自己培養教師團隊,可是,在最頂尖的那個層次,我們引入的很少。這一點,起來也與資金缺乏有關,因為最優秀的人才,需要給出優異的待遇,這並不是指什麼工資收入和安家費,那些是頭,更大頭的是科研啟動經費,實驗室建設以及科研團隊的支持,比如我們要是招來兩位麻省理工畢業的物理學博士,我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馬上給教授職稱,對於他們要求的,要設立一個冷原子物理實驗室,我們沒法滿足,結果,人家隻有去沿海的一所理工大學,而那邊隻給副教授的職稱”

“這第三嘛,關於一所大學的實力積累,是多方麵的,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的辦學曆史看似挺長,有百年了,但是我們的底蘊一直以來都不夠強,每一所大學的排名進位,通常很難以年為時間段,起碼要以十年,乃至於數十年為一個周期。換言之就是,即便我們現在開始大投入,其效果和產出也是要十年,乃至於數十年後才會顯著體現。”

“校長,我最讚成你的第三點,就是不要指望急功近利的成績,研究工作是枯燥且耗費時間的,尤其是基礎研究,更是如此。實在的,在基礎研究方麵,我們學校不行,就是那己所名校,也不夠強,我指的是與國外的比較。我們強的是在應用型研究上,但是,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做支撐,光是應用研究,是撐不起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我們國家的研究人員、科學家甚少能獲得諾獎,除了所謂的打壓之外,也必須承認,就是與我們的基礎研究落後有關。這就有點像是在企業裏,我們的企業就喜歡短平快一樣,隻要是短期內見不到經濟效益的,那基本上就不會投入。這個現象,學校裏也差不多,太追求論文成果了,一個老師,要是兩年內不出一篇論文成功,感覺就不行,這就要質不要量了。”胡銘晨這算是隱隱的對大學裏麵科研乃至教育提出批評了。

從這一點,就看得出,胡銘晨似乎沒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生,而是能與馬誌遠做平等對話的人。

這也不是胡銘晨自大,而是,他要投錢來支持學校發展,提升科研和教育能力,那就必須要梳理好使用方法,而這最好的服對象就是馬校長,他是一校之長,對學校裏麵各項工作,尤其是教學研究工作有很大的話語權。

胡銘晨可不希望自己投下去的錢,最後變成了一堆起不到太大作用的文稿,也不希望自己的母校養育一大堆就知道寫文字的所謂專家和學者。

“是啊,這一點我是讚同的,不過嘛,也沒辦法,我們的考核製度就是這樣的,出論文,出書是目前最被重視的考核手段,在這種製度下,哪個不是拚命寫論文呢?”馬誌遠歎了口氣道。

連馬誌遠自己都必須依循這個製度,他也是靠這個考評製度走到今,所以他是深有體會的。

“馬校長,校外的部分您左右不了,那麼校內的體製,您是不是可以修改和調整呢?你不是都看到問題所在了嘛。幹嘛不給那些優秀的老師和研究人員足夠的空間去潛心做學問呢?還有就是教學,有些老師啊,寫文章厲害,可是不願意給學生上課,要麼就是敷衍了事,這也是不行的,既然是學校嘛,這教學才是第一位的啊,不把自己的所學傳授給學生,就老向著去校外賺錢,這嗬嗬,我覺得也應該管管。”胡銘晨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