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戰亂時代了!!(1 / 3)

“啊……”紫玉大叫

“怎麼啦”玲瑕瞪了她一眼

“雅雅…突然和幼幼消失在亭子裏了”紫玉哽咽的說

“啊……。”這邊的幼幼可在大顯才能呢!

“你是皇帝…?”幼幼好奇的問

“嗯你是。”成風無語的看著眼前的可人

“我叫幼幼…”

“額…好名字”成風暫時放下了苦惱,“你在煩心戰亂嗎?”

“嗯…。”成風突然想向她傾訴這些機密

“嗬嗬。我給你先講個故事吧……”

“嗯,你說我聽著。”成風二十年來的偽裝徹底被才來這丫頭打破了“張謇是名人,大宛這地方是由張騫發現的。張騫是漢中人,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前145)當過郎官。這時,天子問投降的匈奴人,他們都說匈奴攻打並戰勝月氏王,用他的頭骨當飲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隻是沒有朋友和他們一塊去打匈奴。這時漢朝正想攻打匈奴,聽到這些說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聯絡。但是去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於是就招募能夠出使的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來匈奴奴隸名叫甘父的一同從隴西出境,經過匈奴時,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給單於。單於留住張騫,說:”月氏在我們北邊,漢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們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漢朝能允許我們嗎?“扣留張騫十餘年,給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張騫一直保持著漢朝使者的符節,沒有丟失。

張騫留居匈奴,匈奴對他的看護漸漸寬鬆,張騫因而得以同他的隨從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幾十天,到達大宛。大宛聽說漢朝錢財豐富,本想與漢朝溝通,卻未成功。如今見到張騫,心中高興,便向張騫問道:”你想到哪兒去?“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們去月氏。若真能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漢朝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大宛認為張騫的話是真實的,就讓張騫出發,並給他派了向導和翻譯,到達康居。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這時,大月氏的國王已經被匈奴殺死,又立了他的太子當國王。這位國王已把大夏征服,並在這裏居住下來。這地方土地肥美富饒,很少有敵人侵犯,心情安適快樂。自己又認為離漢朝很遠,根本沒有向匈奴報仇的心意。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終究沒有得到月氏對聯漢擊匈奴的明確態度。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⑥。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裏。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⑧。有蒲陶酒⑨。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12),東則扜罙、於窴。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16),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裏。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隔漢道焉。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裏,行國(19),隨畜,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20),敢戰。故服匈奴(21),及盛,取其羈屬(22),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裏,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23),東羈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裏(24),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25)。

①並(bàng,傍):同”旁“,*近。南山:指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③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匈奴軍臣單於死去,其弟弟左穀蠡(lùlì,路利)王伊雅斜自立為單於,太子(軍臣之子)於單(dàn,蛋)投奔漢朝而降,匈奴國內混亂。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④胡妻:指張騫的匈奴妻子。堂邑父:即甘父。蓋從其主人堂邑氏為姓。⑤強力:堅強而有力量。⑥具:通”俱“,皆。⑦可:大約。⑧田稻麥:種稻和麥。田,種。⑨蒲陶:同”葡萄“。⑩馬汗血:馬出汗如血。即人們所稱之汗血馬。按《漢書音義》:”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11)眾:人眾,百姓。(12)烏孫:古代種族名,國名。扜罙:古代西域國名。(13)於窴:古代西域國名。(14)海:古代大湖名,即今青海湖。(15)鹽澤:或稱蒲昌海,即今新疆羅布泊。(16)河源:黃河源頭。(17)樓蘭:古代西域國名,後稱鄯善。姑師:古代西域國名,後稱車師。(18)隔漢道:隔離了通向漢朝的路。(19)行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即遊牧之國。(20)控弦:拉弓。此指能拉弓打仗的戰士。(21)故:從前。(22)羈屬:被束縛的親屬,實指人質。(23)羈事:被迫服事別人。(24)奄蔡:古代西域國名。(25)崖:邊。北海:即今裏海。

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國而來,他沿著南山行進,想從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長安,卻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單於死了,匈奴左穀蠡王攻擊太子,自立為單於,國內大亂,張騫乘機與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漢朝。漢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為人堅強有力量,心胸寬大,誠實可信,蠻夷之人都喜歡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於射箭,每當窮困危急之時,就射殺飛禽走獸當飯吃。最初,張騫出使時有一百多隨從,離開漢朝十三年,隻有他和甘父兩個人回到漢朝。

張騫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傳說這些國家的旁邊還有五、六個大國,他都一一向漢天子陳述了情況,說: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朝正西麵,離漢朝大約一萬裏。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有很多好馬,馬出汗帶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那裏有城郭房屋,歸它管轄的大小城鎮有七十多座,民眾大約有幾十萬。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它的北邊是康居,西邊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東北是烏孫,東邊是扜罙、於寘。於寘的西邊,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於寘東邊的河水都向東流,注入鹽澤。鹽澤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邊就是黃河的源頭,黃河水由此流出。那兒盛產玉石,黃河水流入中國。樓蘭和姑師的城鎮都有城郭,*近鹽澤。鹽澤離長安大約五千裏。匈奴的右邊正處在鹽澤以東,直到隴西長城,南邊與羌人居住區相接,阻隔了通往漢朝的道路。

烏孫在大宛東北大約二千裏,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著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和匈奴的風俗相同。拉弓打仗的兵卒有幾萬人,勇敢善戰。原先服從於匈奴,待到強盛後,就取回被束縛在匈奴的人質,不肯去朝拜匈奴。

康居在大宛西北大約二千裏,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月氏的風俗大多相同。拉弓打仗的戰士有八九萬人,同大宛是鄰國。國家小,南邊被迫服侍月氏,東邊被迫服侍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約二千裏,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康居的風俗大多相同。拉弓作戰的戰士有十多萬。它*近一個大的水澤,無邊無岸,大概就是北海吧。

大月氏在大宛西邊大約二三千裏,處於媯水之北。它南邊是大夏,西邊是安息,北邊是康居。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著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同匈奴的風俗一樣。拉弓打仗的戰士也一二十萬。從前強大時,輕視匈奴,等到冒頓立為單於,打敗月氏;到了匈奴老上單於時,殺死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酒器皿。開始時,月氏居住在敦煌、祁連之間,待到被匈奴打敗,大部分人就遠遠離開這裏,經過大宛,向西去攻打大夏,並把它打敗,令其臣服於月氏,於是建都在媯水之北,作為王庭。而其餘一小部分不能離開的月氏人,就保全了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小月。張騫已經到了烏孫,烏孫王昆莫接見漢朝使者,如同對待匈奴單於的禮節一樣,張騫內心很羞愧,他知道蠻夷之人貪婪,就說:”天子贈送禮物,如果國王不拜謝,就把禮物退回來。“昆莫起身拜謝,接受了禮物,其他做法照舊。張騫向昆莫說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說:”如果烏孫能向東遷移到渾邪王的舊地去,那麼漢朝將送一位諸侯的女兒嫁給昆莫做妻子。“這時烏孫國已經分裂,國王年老,又遠離漢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歸屬匈奴已經很久了,而且又離匈奴近,大臣們都怕匈奴,不想遷移,國王不能獨自決定。張騫因而沒能得到烏孫王的明確態度。昆莫有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大祿,強悍,善長領兵,他率領一萬多騎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大祿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個兒子叫岑娶,太子早就死了。他臨死時,對父親昆莫說:”一定要以岑娶做太子,不要讓別人代替他。“昆莫哀傷的答應了他,終於讓岑娶當了太子。大祿對自己沒能取代太子很憤怒,於是收羅他的兄弟們,率領他的軍隊造反了,蓄謀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祿殺害岑娶,就分給岑娶一萬多騎兵,居住到別的地方去。而昆莫自己還有一萬多騎兵用以自衛。這樣一來,烏孫國一分為三,而大體上仍是歸屬於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獨自與張騫商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