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留守困住我年少(1 / 2)

“留守兒童”一詞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是還沒有出現,或許出現了也未曾流行起來。我是出身在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90年代,大部分農村家庭裏孩子的父母都是進城務工的,極少有像現在這樣在家創業或工作的,我的父母也是屬於進城務工的群體。

當然我幼小時的事我是記不起多少,完全是從長輩們那聽來的。爸媽告訴我說,我四歲的時候就被送到外婆家撫養,在那時候,農村家庭的父母隻要是外出務工就都會把孩子交給家裏的老人撫養。所以說,三歲的時候我就斷了奶水。

你不要以為我那時還可以泡牛奶喝。因為在那時能喝上牛奶的農村小孩,其家庭環境就被稱作是較為富裕的了。自然,我是喝不起牛奶的了。也許有朋友會好奇的問:“為什麼你爸媽不把你交給你爺爺奶奶撫養呢”?嗬嗬,對此事我可稍作說明:的確,我爺爺奶奶是跟爸媽同住一棟房,但是是分居住的,這在農村是極為普遍的居住方式,有點“四世同堂”的那種感覺,但是,自我懂事開始我的奶奶就已經是精神有問題了。

關於奶奶為何會變成這樣,長輩們給出的答案是五花八門,就連爺爺的答案也是值得推敲的,爺爺告訴我說奶奶以前是很正常的,是因為在一個岩洞被嚇成這樣的。那時候農村的老人們最愛迷信,譬如說相信岩洞裏有陰魂之類的。所以,爺爺的說法我當時乃至現在也是存在很大猜疑的。這是爸媽不讓爺爺奶奶撫養我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我媽跟我爺爺一直存在過節,知道現在都是互不搭理的狀態,那時,農村裏媳婦與公公婆婆之間不和也不是什麼罕事。當然,此類複雜關係的由來我均會在後文中提及並加以說明。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當然不僅僅是童年,直到我上初中,媽媽因要撫養年幼的小妹才回家,我才得以有機會在家裏家居住。接下來我要談的是我尚且記得的以及從長輩、表姐口中聽來的關於我年少的一些故事。

在外婆家後麵30米處有一座村裏設的私立學校。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在一個校園裏開設,我是四歲上的幼兒園,那時候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當中,我的年齡算是小的了,那時上幼兒園的小孩的年齡在3-8歲之間,當然,8歲的小朋友很少。因為,那時候我國的教育體係不像現在這樣完善。

當然,各位也不必把我的小學想象的有多破爛。倘若要我現在再評價的話,我還是覺得,外婆家屋後後的這座私立學校環境還算好吧。至少也有兩層樓,有齊全的黑板粉筆、桌椅板凳。總之,應該有的教學設施基本上是有的。而我年少的留守時光大部分是與這首小學有所關聯的。因為學校離的近,自然上學我是從不看時間的(那時候我也不會看時間),不過有一個時間就算不會看鍾表的人也就會。那就是學校的上課鈴聲!嗬嗬……我那時候就是這樣,隻要學校的上課鈴聲還沒響我就會賴在家多玩一會,隻要一聽到上課鈴聲,我就會背著個書包,屁跌屁跌的往學校走去。

自然每次我都是遲到,我記得那時是女老師居多,不過再好的女老師也有忍耐的極限。不出意外的話,每次遲到老師隻會這樣教訓幾句“你看別的同學家離學校那麼遠都趕到了,你怎麼老是遲到”?每次我都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應對,譬如:什麼我家狗不見了我找狗去了、大人們出門有事我在家看家耽擱了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