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單一的兵器威力計算,無法模擬瞬息萬變的現代戰場,因此對抗演習中,需要進行裁判的情況不可能如此簡單,遇到參戰兵種、武器複雜的情況,導演部是這樣裁判。
不過隨後藍軍一邊派出了一個團的兵力直奔紅軍火炮陣地,同時藍軍的火炮也開始吐出一發發急射的炮彈,隨後紅軍的火炮陣地就被徹底的拿下了,但是在這一次演習中,對抗是全麵性的,所以紅軍分隊對藍軍高地攻擊,那麼紅軍機動部隊能否奪取該高地呢?
導演部首先對雙方的火力進行分析計算,紅軍步槍[火力指數1}2821支,重機槍{火力指數3}53挺,迫擊炮{火力指數9]33具,122毫米榴彈炮{火力指數14}15門。
藍軍守備兵力為步槍[火力指數1}2516支,重機槍{火力指數3}15挺,迫擊炮{火力指數9}302具,122毫米榴彈炮{火力指數14}16門,通過計算,紅軍火力指數為148,藍軍火力指數412。
但是在實際戰鬥中,火力隻是影響勝負的一個因素,因此導演部必須考慮戰場綜合因素,才能得出結論:
紅軍戰鬥力=火力指數148*戰術等級上策3.3(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采取了高速機動戰術,嚴重消耗藍軍實力)*戰術性質進攻4=1953.6。
藍軍戰鬥力=火力指數412*戰術防禦性質2.5*丘陵1.1*防禦準備時間1*戰術等級下策0.7=793.1。
於是,在一天的實戰結束後,遠東陸軍演習導演部,就做出公平的裁判:紅軍戰鬥力綜合指數大於藍軍,紅軍可以攻占該高地,藍軍防禦失敗,退出演習,守衛高地的藍軍士兵“死亡”或者“被俘”,人員的“死亡”也是由導演部,根據雙方發射的炮彈和子彈,根據數據統計後進行判定。
本次演習的內容在一點點進行著,遠東東北野戰集團軍,副軍長王虎和參謀長李西華親自率領3個野戰師,為防守藍方幾乎贏得了大部分的戰鬥,而為進攻紅方,彭德和孔小平兩人,也指揮裝甲機動部隊,贏得了幾次的局部戰役。
所以雙方算是打了一個平手,不過這個時候,在軍演觀察室中,一群遠東高層卻吵翻了天,因為一天的演習實在太震撼了,4萬人的軍事演習,藍軍擁有3個野戰師,也就是3萬多人,而紅方隻有150輛裝甲車和2個步兵團,卻要攻擊多自己3倍的敵人。
最後盡然能在主要的幾個戰役中獲勝,這點讓在場的很多人都打掉眼睛,雖然他們都知道機動能力很重要,但是他們不覺得隻依靠一個機動能力,就可以戰勝自己3倍多的敵方。
不過李寧宇沒有去為他們解釋,而是高呼,實戰才是檢驗部隊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