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各個最後的調停下,在歐洲阿爾赫西拉斯舉行了一次會議,最後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製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對此,威廉二世自然不滿,可是地球人都知道,西班牙後麵的是人是李寧宇,所以威廉二世表麵妥協了,隨著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出現。
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當局就立即借機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國當局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土地作為補償,並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
最後英國當局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暗中堅決支持法國,態度還十分強硬,隨後威廉二世就找到了李寧宇,可是李寧宇根本就不想摻和這件事,所以最後德國當局隻好被迫退讓,與法國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最後法、德兩國還簽訂《非斯條約》,法國正式成為摩洛哥的保護國。
但是這件事,此也使得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裏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進一步加大。
隨後就是巴爾幹半島的新問題,這裏一直都被稱為歐洲各國的火藥桶,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還有就是尼亞事件,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然後就是在英、德、法三國糾結於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的最緊張時刻,意大利突然發動了對土耳其的侵略戰爭,其實這次戰爭的起因,是來自意大利早就蓄謀染指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
雖然那裏是一個荒涼之地,但對於意大利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尤其是的黎波裏地處北非地中海南岸,和西西裏島遙相呼應,監視地中海的較狹窄的海麵,意大利把占領的黎波裏看作是奪取地中海霸權和向北非擴張的一個重要步驟。為了奪取這塊土地,意大利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當時意大利就同法國訂有秘約,在的黎波裏問題上法國有支持意大利的義務,在1901的意大利和沙俄帝國協議中,俄國也保證給意大利同樣的支持,最後意大利便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趁火打劫。
意大利突然向土耳其發出要求割讓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的最後通牒,說該地區在土耳其統治下既無秩序又貧困,而且有反對意大利僑民的行為,意大利為“保護自己的聲譽和利益,決定軍事占領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還要求土耳其“防止對意大利軍隊的任何抵抗行為”。
土耳其自然立即拒絕了這些屈辱的要求,意大利便對土耳其開戰。
意大利指揮部決定進行迅速的軍事打擊,以期土耳其不能作嚴重的抵抗就投降,的確,戰爭的一開始,意大利很快就擊敗了土耳其在的黎波裏的少量警備部隊,並占領了的黎波裏的沿海地帶,但後來當地居住的阿拉伯人對意大利的入侵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使意軍未能向腹地繼續推進,戰爭拖長了。
為了對土耳其增加壓力,意大利艦隊炮轟貝魯特和達達內爾海峽。土耳其請求列強出麵調停,毫無結果。俄國借此機會再次提出黑海海峽單方麵向俄國艦隊開放的要求,由於英、法、德反對,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一要求,戰爭一直延續到1905第三次巴爾幹戰爭開始時才結束。
而1905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從軍演上回家途中,被一名塞爾維亞族青年槍殺。
這件事發生以後,當李寧宇收到消息的下一秒,就在深吸一口氣後,長歎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