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樣的公告,還是大大刺激了歐洲各國,也讓他們不得不降溫想一些問題,如果遠東軍團突然插手,那麼無論李寧宇倒向那一邊,很有可能改變最後的結局。
於是乎,世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紛紛派出代表前往亞洲麵會李寧宇,並且要求代表不惜一切代價要把遠東軍團拉過去,可是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雙方的代表都沒有見到李寧宇本人,這讓兩大勢力不得不小心翼翼謹慎起來。
最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也對之前的作戰計劃做出了修改,特別是沙俄帝國。
如果說沙皇尼古拉二世最愛的人是誰,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可是說起尼古拉二世最怕、最恨誰,地球人都會讀出三個字,李寧宇。
所以,在沙俄帝國大量萎縮以後,同盟國老大德意誌帝國就開始了主動進攻,但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威廉二世最後決定實行先發製人,並做到各個擊破的迅速決戰。
其實這種戰略思想,主要是根據德國總參謀長施裏芬的計劃而形成的,在這個計劃中,主要的計劃就是集中德意誌帝國很大一部分陸軍兵力,在四周至六周的時間內,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擊敗法國,並徹底切斷法國與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各種聯係,然後在抽兵調過頭來對付膽小怕事的沙俄帝國。
而整個計劃中,德國想在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內,贏得這次歐洲戰爭全麵勝利,在施裏芬的軍事進攻計劃中,東線的德軍對沙俄陸軍軍隊采取守勢,可是卻隻用9個陸軍師團參與配合奧匈帝國陸軍進行防禦。
可是卻在西線,集中78個陸軍精銳師全力進攻法國,除了在西線的左翼布置8個師,其餘的70個整編師全部集中於右翼展現,並且希望這次企圖,可以出其不意地通過比利時和荷蘭王國,在直接越過未設防禦的法國北部,沿著海岸線迅速推進,最後從西南和南麵包抄巴黎,形成一股鉗形式攻勢,這樣就可以把法軍圍殲在右冀縱隊和左翼縱隊之間。
然後等占領法國全境以後,在把主力陸軍部隊調一部分到東線戰場,在於奧匈帝國陸軍回合以後,采取同樣的閃擊方式,意圖全殲沙俄帝國陸軍。
而當時協約國方麵的作戰計劃中,主要還是指望俄、法兩國同時在陸上對德國展開率先進攻,最後迫使德國在兩線分兵作戰,而法國主要目標是取得萊茵河左岸。
在宣戰以後的第三個月,法軍完成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按照協約國的作戰計劃,法軍在德法邊境共調集5個整編集團軍,其中包括有53個野戰師和26個後備師,以及10個陸軍騎兵師。
法軍的第一、二兩個集團軍,分別放在戰線的右翼部位,而法軍的第五集團軍放在左翼,第三集團軍部署在凡爾登地區,目的是把左右兩翼聯為一體化,而第四集團軍放在第三集團軍背後,處於二線的位置,可以起到一個接應和後援的戰術作用。
而沙俄帝國的作戰計劃,是在西部邊境分為兩條主戰線,這樣分別對付德國和奧匈,可是由於遠東軍團的無形威脅,使得沙俄帝國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將全部主力都放在兩線上,整整預留了24個野戰師。
這樣就導致沙俄帝國的西北戰線上,隻能部署了24個野戰師,9個後備師、8個騎兵師共計48個陸軍師,而在西南戰線上沙俄帝國總共也隻配置了38個野戰師,17個後備師和21個半騎兵師,而留守的陸軍主要布置在彼得堡和波羅的海沿岸,可是要知道奧匈帝國在兩線上集結了223萬人的陸軍部隊。
而作為協約國的頭領,大英帝國的主要軍事任務是海上,所以英國當局製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戰方案,並同法國當局進行了細節分工,使得法國海軍主要負責地中海的防衛和戰鬥,而英國海軍則在北海對德國海岸的所有海軍基地和港口實行海上封鎖。
另外,英國陸軍三十二萬人的遠征軍和十六萬人的後備部隊,已經全部集結在法國的北部地區,將由法國軍事參謀總部直接統一指揮。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了一觸即發之勢,而就在世界各國高度關注之時,遠東軍團卻突然高調宣布,新組建的三支遠東海軍航母戰鬥群,即將前往西班牙、荷蘭王國等歐洲國家訪問。
這樣的消息如果理解不透的人,一定以為遠東軍團這是在火上澆油,但愛德華七世和威廉二世都明白,李寧宇是想調解,但是他們似乎對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抱有保留的意見,並不是向美國當局,在得知遠東軍團大量建造航母戰鬥群以後,也開始了大量建造。
所以,在各國忐忑猜想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還是如期開始,而德國率先發動了攻擊。
(這幾天有點亂七八糟的事情,抱歉了各位朋友,明天開始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