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衙門在北京內城大明門附近,最初的時候與五軍都督府在一個衙門辦公,後來隨著錦衣衛越來越壯大,才把兩個衙門分開。
同一個地麵東邊臨大明門大街的是五軍都督府,西邊從西江米巷拐進去就是錦衣衛衙門,不算寬敞的錦衣衛衙門一分為三,一部分劃歸了南鎮撫司,一部分屬於北鎮撫司,剩下的最大一部分是經曆司的場地,內衛府司在皇宮當差,雖然在這裏也掛了牌子,可是平時沒有什麼人過來坐堂。
南北鎮撫司共十四衛所,幾乎全都分散在大明各地,南鎮撫司重軍情諜報,多在邊關重鎮,特別是草原民族蠢蠢欲動的北方和遼東,是南鎮撫司監視探查的重點,除此之外就是雲南、廣西、交趾的土族;北鎮撫司監察百官,稽查貪腐,督辦大案要案,以江南稅收富庶之地為重中之重。
南北鎮撫司上至僉事,下到普通緹騎,很少會在西江米巷的錦衣衛衙門坐堂,隻有偶爾回京述職時才會前往衙門,整個錦衣衛衙門裏真正辦事的人,隻有人數不多的經曆司所屬錦衣衛眾人。
西江米巷是京城裏的人最不願意踏足的地方,即使是熱鬧的午市,這裏依然冷冷清清地少有人走動,空氣中透著一股讓人不寒而栗的陰寒。
殷琥拿到任職官憑以後不久,就前往錦衣衛衙門經曆司所在辦理入職手續。
錦衣衛多年來都是從世襲錦衣衛軍戶中選拔出任,誰受傷、陣亡或者告老,自然有他的子嗣頂替承襲父職,雖然偶爾也會有建立功勳的軍士受封錦衣衛,但是大多數都隻是對其軍戶子嗣授予的世襲錦衣親軍封賞。
朝廷對錦衣親軍所屬軍戶的關照自然比普通軍戶豐厚許多,這也算是朝廷對有功的中低級官軍士兵的撫恤。
這些受封的錦衣衛很少會真正前來錦衣衛當差,就連他們世襲了錦衣衛身份的子嗣也隻是被賜予了一件飛魚服,沒有錦衣衛腰牌,算不上真正的錦衣衛緹騎。
除非錦衣衛遭遇重大變故,人員大量出缺,出現無法填補的斷層,才會在這些受封賞的錦衣衛世襲軍戶後代中訓練選拔人員補充。
這樣的情況幾十年也難得一遇。
多年前楊廷和裁撤的正是這樣一群隻吃祖上福蔭,而不用為朝廷效力的世襲錦衣衛軍戶後代,雖然因此招來了不少人的仇恨,可是在朝堂和錦衣衛中卻沒有引起多少抵製和反對,文官巴不得錦衣衛的人越少越好,錦衣衛也不屑於與這樣的人為伍。
對在錦衣衛四司衙門當差的錦衣衛來說,這些被裁撤的都是“外人”,算不上真正的錦衣親軍緹騎。
四司衙門中的錦衣親軍世代深受皇恩,內部的那份百餘年來培養的優越感已經深入到了骨子裏,不但看不起別的禁軍十一衛所,就連內部也分了內外親疏。
殷琥自然就是屬於“外人”這一撥。
經曆司的錦衣衛官校看到殷琥拿來的官憑文書,雖然奇怪,卻也不能違抗朝廷的任命,隻是毫不掩飾眼中對殷琥的輕蔑。
即使有朝廷的封賞公文,即使拿到了入職的官憑,經曆司的錦衣衛官校依然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把殷琥的祖祖輩輩都查了個清清楚楚,才正式將殷琥的名字加在錦衣衛衙門存放的文牒中。
在劃分衛所的時候,因為殷琥的官憑文書中隻說入北鎮撫司當差,沒有寫明所屬衛所,如今北鎮撫司中也沒有衛所千戶上報人員出缺,提請補充的要求,更何況殷琥是從六品試百戶,這樣的重要職缺,還真不是隨便能安置的。
最後大筆一揮把殷琥歸入了監察京畿道,以及北直隸各州府的平燕所。
平燕所兼著京師巡查的職責,又管著北鎮撫司詔獄,在京師裏常駐的緹騎最多,差事也最繁重,找到平燕所千戶以後,千戶將原本在西江米巷坐堂的百戶調去詔獄當差,讓殷琥這個不知道底細,沒什麼人脈根基的試百戶在西江米巷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