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司會審聲勢盛(1 / 2)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成三司衙門,掌管大明中樞司法。

刑部主管刑法,偵緝抓捕嫌犯,並進行審理量刑;大理寺掌刑獄案件的最後複核、審查,另外還要批複極刑判決的執行命令;在刑部和大理寺以外,都察院雖不直接參與案件審理,但有監督稽查,以及問責之權。

地方官府審理案件,判處嫌犯斬首之罪,總會說上一句“秋後問斬”,就是因為必須將案卷交付大理寺做最後審查,簽發斬首執行的命令,從地方到京師一來一回往往就得幾個月的時間,春天的案子怎麼也得等到秋天才能開刀。

隻有大理寺審理的案子,才會下達“斬立決”的判決命令。

在戲台子上總能看到北宋青天包拯,隨手拋下僉令牌,大吼一聲“開鍘問斬”,那不過是後人的杜撰罷了。

包拯進入北宋中樞以後主要在戶部任職,管著朝廷的錢糧口袋,他的那些審案傳說大都是仕途中期任開封知府時流傳下來的,雖然也斬過皇親國戚,可是卻沒有資格當場問斬,必須上報大理寺批複。

朝綱萬萬不能亂,若朝廷沒有了規矩,衙門之間就沒有了管束,如此一來天下也就亂了,這個時候往往是一代王朝走向覆滅之時。

三司衙門就是大明司法的基石。

凡遇重大案件,地方官府提請交由三司衙門官員組成聯合公堂,共同審理,稱“三司會審”;遇有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司衙門會同六部尚書,以及通政史聯合審理,稱之為“圓審”;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交辦的案件,由三司會同錦衣衛審理,東廠行使監督權力。

這是大明從立國之初就建立起來的司法體製,各衙門互不從屬、層層監督,力求司法公正,已經運行了百五十餘年。

三司會審的案件通常是在大理寺衙門中開堂,由擁有最後審判之責的大理寺官員主審,刑部派遣官員協助旁審,都察院官員前來聽審。

每一個三司會審的案件都是轟動大明的大案,因此每當大理寺門前的鳴冤鼓敲響,總會引來無數百姓,甚至是官員前來觀看案件的審理過程。

……

嘉靖三年十月初八,大理寺衙門。

“咚!咚!咚!”

沉寂多時的大理寺鳴冤鼓在衙門力士的擂動下,響徹北京城。

位於紫禁城西,阜財坊中的大理寺衙門門前的街麵上很快聚集了裏三層外三層的百姓,其中不乏拖家帶口前來的人,賣幹果、小吃的攤販挑著擔子氣喘籲籲地趕了過來,找個有利的位置做起了看熱鬧人的買賣,那場麵跟趕廟會差不多。

擂響鳴冤鼓以後,還得有半個多時辰才會開堂,時辰尚早,沒有擠到衙門門口的人三三兩兩地聚在街邊,說著亂七八糟的閑話:

“王夫子,今兒來的人可真不少,您老人家官麵上的消息靈通,可知道待會大理寺開堂審的是什麼案子?”

“這也叫人多?”

眾星拱月般被圍在中間的王夫子不屑地說道:

“你們是沒見到正德五年開堂審理劉宦那陣勢!別說大理寺門前,就是臨近的幾條街上都擠滿了人,那天守候三司衙門的是錦衣衛,那些人手中的繡春刀就沒有插進刀鞘裏。

六部、五寺、各司、東廠、錦衣衛……

三品以上的官員全都進了大理寺中,三品以下的隻得跟著咱們平頭百姓一起守在衙門口等消息。嘖嘖,那可是咱大明朝立國以來,辦的最大一樁案子,此後幾十年隻怕也難再見到那樣的盛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