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麵”尼日利亞(1 / 3)

“雙麵”尼日利亞

世界態勢

作者:丁工

最近,非洲第一經濟大國尼日利亞頻頻發生恐怖襲擊,一天之內發生兩起重大恐怖事件,引起世界嚴重關注。4月14日早上,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200多人死傷;當晚,東北部博爾諾州一所女子學校遭武裝分子襲擊,100餘名學生被劫持,多名學生下落不明。分析人士認為,尼日利亞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嫌疑較大,意在影響2015年的總統選舉。事實上,僅僅就在幾天之前,尼日利亞多個地區還發生數起因暴恐襲擊、教派紛爭和部族衝突導致上百人死亡的惡性事件。特別是活躍在尼東北部山區的“博科聖地”,近年來更是屢次發動針對強力部門、政法官員、基督教信眾以及普通平民百姓的暴力恐怖襲擊。2013年4月,尼日利亞東北部巴馬鎮遭到襲擊,55人死亡;2013年7月,尼日利亞貝州瑪姆多村的一所寄宿中學發生血腥屠殺,30多名師生遇難……

而與此同時,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亞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核算數據顯示,該國2013年GDP高達5099億美元,一舉超過南非(3703億美元),首次躍居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寶座,同時也標誌著尼日利亞正式成為世界第26大經濟體。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尼日利亞政局趨於穩定,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著年均6%以上的較高增速,部分年份的增長速度甚至一度超過8%,堪稱整個非洲乃至全世界新興經濟體中發展勢頭最迅猛強勁的一員。尼日利亞經濟的優異表現,使其先後躋身倍受矚目的“薄荷四國”(MINT)和“未來11國”(NEXT-11)這兩個前程遠大、潛力無限的新興經濟體名錄,眾多評級機構也紛紛調高對尼日利亞崛起的預期。

一麵是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一麵是日漸失控的安全形勢。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尼日利亞?

“非洲睡獅”

尼日利亞係非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西部非洲地區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強國之一,曾經創造出悠久顯赫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1960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後,尼日利亞依托豐富優厚的資源稟賦和超群出眾的綜合國力稱雄西非地區,與雄踞北非之角的埃及和扼守南端門戶的南非並稱非洲“三巨頭”。

盡管尼日利亞憑借遠勝周邊鄰國的人口體量,能夠長期把持西非“霸主”地位,但在建國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尼日利亞的國家發展進程時常因頻繁爆發的軍政黨爭、教派衝突和部族矛盾而被迫陷入停頓、中斷的境遇。特別是1967年因種群族裔之間的權益分配矛盾和行政統屬分歧,引發聯邦政府軍隊與地方割據武裝長達三年之久的比夫拉內戰,更是讓整個國家滑向分裂解體的邊緣。因此,一直以來都被冠以“沉睡中的非洲巨人”稱號的尼日利亞,雖然擁有成為洲際大國的先天稟賦和潛在實力,但其戰略輻射力和綜合影響力總是走不出西非一隅,始終無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與其潛質和抱負以及國人期盼相匹配的作用。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製度的新南非誕生後,尼日利亞在同南非進行的黑非洲“盟主”地位競爭中落處下風,光芒幾乎徹底被實現民族包容和解的南非新政權所蓋過。而與此同時,尼日利亞又因軍人獨裁統治而遭受國際社會的孤立和製裁,置身於內外交困的境地之中。

正在蘇醒

1999年尼日利亞軍政府“還政於民”後,通過民主選舉勝出的奧巴桑喬就任第四共和國總統,開啟了尼日利亞民主共和製度的曆史新篇章。但此時上台的尼日利亞人民民主黨政府,麵對的是大量外債違約積壓、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窮困潦倒的不利局麵。在此嚴峻形勢下,奧巴桑喬履職後即對內啟動大刀闊斧的政治製度和經濟體製改革,對外則以周邊地域和非洲大陸為戰略立足點,積極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外交,極力扭轉國際地位大幅滑落的頹勢。在政治領域,通過縮編軍隊人數、裁減公職冗員,不僅有效地降低財政預算開支,而且極大地提高行政機構效率。在經濟方麵,依循現代化、自由化的頂層設計和路線指引,努力構建公平合理的競爭機製,逐步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力度,全力為外國和私有資本營造安全優良的投資環境,同時特別注重區域協調發展、防止不均衡差異造成貧富鴻溝進一步拉大。隨著一係列宏觀調控措施的出台,尼日利亞經濟擺脫衰敗陰影開始企穩回升,國家發展重新步入良性循環的正軌。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民主黨執政期間,尼日利亞遵照政黨活動的議會民主模式進行了三次全民普選的政權換屆更替,實現最高元首職位的和平讓渡和常規交接。尼日利亞趨於穩健的民主政治不僅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製度保障,還有效改善了因軍政府獨裁統治造成的不良國家形象,並且成為中西非地區諸多飽受軍事政變和政治迫害困擾的民主後進國家取經效法的“先鋒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