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之勢
編者的話
北京月壇南街38號院,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身處一片灰色蘇式建築群中。進出於此均需向警衛遞上自己的身份證,並坐在狹小的辦公室內靜候談話。高通、微軟、葛蘭素史克、三星、寶馬、奔馳、奧迪、克萊斯勒等高管均曾進出於此。數月來,這些外資企業在突擊檢查中紛紛落馬,它已成為中國反壟斷執法的重要手段,此舉令跨國公司不得不籌謀突查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反對者對此憂心忡忡,歐盟商會亦開始發聲。在一份聲明當中,它指控中國執法機關使用威逼的手法,要求外資企業接受懲處,並促請中國以公平手法實施反壟斷法,並減少針對外資的調查。中國則給予強勢回應—不要嚐試挑戰調查工作,若有疑問,外資可向法律機構及政府尋求協助。
跨國公司多數對此仍保持沉默。外企高管們不得不捫心自問,它是不是標誌著中國即將發起一場貿易保護主義運動,以及這場運動可能走多遠。毫無懸念的是,外資超國民待遇時代已然終結。眾所周知,在2008年8月1日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之前的二十多年間,中國一直奉行內外資差異化的稅收政策,即對內資企業征收33%的所得稅,對外資企業征收25%的所得稅。對外資的政策傾斜並非僅限於8%的所得稅優惠,為鼓勵外商投資,中國還對外資企業實施了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除了政策紅利,價格卡特爾、轉售價格限製、濫用知識產權等違規行為都曾在中國暢行無阻。
隨著中國在反腐敗、反壟斷領域漸入常態,上述紅利迅速終結。當下正在進行的反壟斷調查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產品及服務定價過高的外資廠商;另外一類則是對市場控製力巨大的高科技企業,微軟、穀歌、雅虎、思科、蘋果均在此列。衝擊顯而易見。以正麵臨反壟斷調查的高通為例,其最終罰款可能高達10億美元。同樣,受此拖累的思科在華銷售額上個季度下滑4%,去年下滑5%。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並不僅僅局限於外國公司。一些本土公司也遭到審查。去年,中國商務部等也宣布了一項計劃(商務部等12個部委製定《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工作方案》),旨在打破地區壟斷行為,這甚至會影響到國有企業。2013年2月,發改委就曾查處茅台、五糧液,罰款高達4.49億人民幣。
形勢已頗為清晰—所有企業必須明白,目前其所遭受的柔性約談及強製性現場搜查均非政府的偶然為之,它們已置身於中國常態化的反壟斷情境中,一旦違反《反壟斷法》,被調查乃至處罰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新一輪反壟斷調查會對外資的全球供應鏈造成影響,但外企當務之急並非大規模撤離,而是重新尋找並確立新的戰略。
反壟斷機構更傾向於在此類公司中發現腐敗或反競爭行為—隻關心從中國獲利,不能為中國帶來增值,推動其未來的經濟增長。那些身處或者即將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必須明白這一點。它們應該緊密關注被調查和處罰的壟斷行為到底是怎麼回事,及時整改,並跟上形勢,必須確保自身的腐敗及反賄賂政策是完善的,即使自己成為反壟斷調查的目標,最壞也隻是被控“壟斷定價”(從全球來看,如此指控意味著該企業是自身極致成功的“受害者”,而非“商業道德低下者”)。另一個舉措是避免過分依賴—與其全力提高在華銷售額,不如均衡收益分散風險。第三,將在華商業利益長久地捆綁在合資企業中,與中國分享產品、服務、知識以及核心利益。最後,牢記一點:中國一直是一個嚴格受控的市場,這種局麵仍將持續下去,那些麵臨反壟斷調查甚至受到處罰的企業,其所代表的行業內傳統盈利模式將被迫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