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潔的減法

視窗

事件回放

8月2日,寶潔公司(P&G)宣布將通過出售、停產及自然淘汰等形式,削減旗下約90至100個品牌,從而聚焦核心業務。上述品牌的年銷售額均在1億美元以下,且過去三年營銷均呈現下降趨勢。寶潔首席執行官雷富禮(A.G. Lafley)稱:“如今多品牌戰略已不能驅動企業增長,更不能驅動價值創新。”

在剝離上述小品牌後,寶潔將專注於發展70至80個核心品牌。這些品牌在過去三年為集團貢獻了90%的收入和95%的盈利,其中有23個是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之間的大型品牌,14個年銷售額在5億至10億美元之間,其他年銷售介於1億至5億美元。據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預測,汰漬(Tide)、幫寶適(Pampers)、佳潔士(Crest)、吉列(Gillette)等均在寶潔核心品牌之列。

寶潔的“瘦身計劃”是從什麼時候啟動的?

雷富禮此番精簡業務絕非一時興起。自2012年起,他就以寶潔董事的身份,主導了前任CEO麥睿博(Robert McDonald)推出的“成本削減計劃”。2012年2月,麥睿博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實現全球業務削減100億美元的目標,其中有60億美元通過產品實現,另外30億美元和10億美元分別通過降低間接費用(如供應鏈上的消耗)和營銷費用來達成。寶潔全球擁有約7.5萬家供應商,每年支付給這些供應商和廣告公司的費用大約在500億美元左右。但運氣不佳的麥睿博並未帶領寶潔走出困境,2013年5月,雷富禮重掌帥印。

寶潔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困 境?

自2004年起,寶潔的銷售額和淨利潤就處於停滯狀態,利潤增長率更從25%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6%。尤其在麥睿博任期(2010 年到 2012 年)內,營收均為負增長。2009年7月,當麥睿博出任CEO時,寶潔的年銷售額約為750億美元。彼時他曾信誓旦旦地稱,至2013年公司營業額將飆升至1000億美元。但事實上,在他卸任的上一個年頭(2012年),公司營業額僅有836億美元,且淨利潤下降2.7億美 元。

寶潔之所以在近些年深陷增長泥潭,主要源自三個方麵。一是受金融危機困擾,消費者放棄寶潔的高端產品,轉而使用價格更低的替代品;二是在新興市場,受到更靈活的經營對手,比如聯合利華(Unilever)等的阻擊;三是公司曾引以為傲的創新機器出現故障。

寶潔四大業務部門在2013財年的營收如何?

*全球織物和家居護理:260億美元。明星產品:汰漬、碧浪等。

*全球嬰幼、女性和家庭護理:220億美元。明星產品:幫寶適、SK-II等。

*全球美容:200億美元。明星產品:玉蘭油、海飛絲等。

*全球健康清潔:170億美元。明星產品:吉列、愛慕斯等。

寶潔會保留哪些品牌

汰漬(Tide)、幫寶適(Pampers)、護舒寶(Whisper)、潘婷(Pantene)、飄柔(Rejoice)、海飛絲(Head & Shoulders)、玉蘭油(Olay)、佳潔士(Crest)、吉列(Gillette)、鋒速3(Mach3)、博朗(Braun)、歐樂-B(Oral-B)、SK-II等。

會遭到削減的品牌可能有哪些?

1)非核心競爭力品牌

得寶(Tempo,2007年出售)、福爵(Folgers,2008年出售)等。

2)不知名品牌

Graham Webb(美妝)、Zooth(兒童牙刷)、Fekkai(護發)等。

3)過去三年銷售增長率低於3%、年銷售額低於 1 億美元的非核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