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流年

生活

作者:金今

匆匆行走在北京時尚消費中心三裏屯,人們很容易忘卻飛逝的時間。可一旦拐進三裏屯西五街的小店“Samthing”,時光仿佛還駐留在昨天。每個工作日,三木就坐在這裏,開始一件旁人看來也許枯燥但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拯救舊鍾表”。他將幾十枚舊表上緊發條,查看秒針走動的情況,準不準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勁兒”,這將決定不同的“拯救方 式”。

緣起

15平米空間,2個工作台,4個展櫃,三木的舊表店“Samthing”在今年6月底正式營業。店裏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手表和懷表,除此,還有一整麵牆的座鍾,其間點綴著兩台舊式收音機。工作台上躺著四五十枚女款手表,均產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絕大多數隻剩下表頭。它們形狀各異,小巧精致,表盤與表鏡不甚完美,卻透著黑白電影般的優雅質感。小店很安靜,隻有一台德國五音鍾每隔一刻鍾就會準時奏響“威斯敏斯特旋律”,製造出店裏的最大分貝。

三木本名王森,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年,小店LOGO和木質包裝盒都由他自己設計。玻璃門上,各式鍾表品牌商標按字母順序自上而下排列;牆上,精心挑選的舊式鍾表海報錯落有致。每周工作5天,從下午3點到晚上7點。工作日,三木早上8點起床,擺弄一下舊表;下午,一輛白色鈴木ST250會載著他穿過東三環,20分鍾到達店裏。

三木著迷於古董表的機械構造和工藝美感,工作台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工具。四五十枚表中,一般會有四五個仍處於正常工作狀態,其他舊表則需彼此配對。三木每次會選出約二十枚,打開後蓋,露出機芯,細細對比查看後,找出結構相似的,再將零件優化配置、重新組合。極端的情況是將機芯拆分至每一個細小零件,選出可用的放到汽油裏一一清洗,再組裝成完整機芯。從徹底拆解到組裝一塊機芯,一般耗時一天。暫時無法匹配或者修不好的,就先放在一邊,就像解題高手喜歡建立一個難題庫。三木也會嚐試將那些無法用於機芯的零件製作成首飾或掛件,讓它們以另一種身份回歸人們的生活。

除了招待客人,這大抵就是三木的工作常態。小店因為持續了近十年的愛好而經營起來,對於改行,三木有自己的解釋:“你會發現地鐵自動扶梯上的人最多,旁邊樓梯上人卻很少。要走就走人少的路,沒那麼擠。”他對《環 球企業家》說。在他眼裏,這些舊表都是美的,他要做的就是讓美好的東西重新介入生 活。

三木喜歡手工,有關天性,也有關童年。小時候,因為父母在鐵路部門工作,他經常一個人待上一天甚至兩天,陪伴他的就是父母準備好的食物和玩具。家裏的空間足夠成為一個五歲孩子的探險樂園,孤單也促使他迷上了玩具拆解。假期,他會去農村看望爺爺奶奶,“編一個簍子,做一個筢子,或者看奶奶縫製棉褲,耳濡目染了解到東西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他回憶說。

三木對手表的最初印象也源於童年探險。那時候,很多父母會把相對貴重的東西放在大衣櫃深處,而小孩的樂趣就是將它們“刨”出來。手表作為“老三件”之一,不戴的時候自然也被放在比較深的地方。“挖出來的時候就比較有成就感,還會細細觀察、拆解,然後挨揍。”三木長大後發現,曾經寶貴的東西已經不被大家珍惜了,一切都變成了快消品,但他希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