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1 / 2)

明朝對基層的控製之差,那是有目共睹的,朱由崧的那位老祖宗朱元璋愛惜百姓,把全國官員數額定在了兩萬多,後來經過幾朝發現這麼點人實在幹不了事,這才逐漸增多,到了現在也不過八萬多人而已,一個億數國民的帝國,居然隻有八萬人,官民比例這也太低了點。

雖然後世那種四千萬的公務員數量要不得,但是明朝這就是走得另外一個極端了,地方基本是掌控在當地士紳手中,朝廷對地方的任何政策改動,都需要獲得當地士紳的支持才能夠推行的下去。

朱由崧在一開始就在培養統計人員,建立了一個由統計人員組成的礦業監督衙門,之後這個衙門當中又被內閣多次抽調人員,組成各種統計部門,有了實打實的數字,他們才能夠對症施治。這讓朝廷做事的官員多了一些,不過相比大明近兩億人的人口,這些官員還是遠遠不夠。

當朱由崧提出他的疑問之後,趙南星馬上說道:“我們打算另外成立一個大明農業公司,算是完全由我們大明官有,至於各部之間的聯絡,則另外成立一個遼東開發部,負責與地方官員聯係,使移民工作順利進行,我們已經做好方案了!”

朱由崧不禁一愣,沒想到明朝這些士大夫居然也學會商業手段了,雖說是官有,不過這種手段可是完全都是生意場的手段,並沒有多少行政力量。

對於趙南星的計劃,朱由崧還是基本上滿意的:“既然你們都已經做好打算了,那麼就去做吧,實際上你們不用來請示我也是可以的,畢竟如今你們需要對議會負責,而不是對我!”

朱由崧雖然這麼說,不過大明朝三四十萬精銳火器部隊全都掌握在他手裏,趙南星他們也不敢真地以為朱由崧就是甩手掌櫃了。

國家農場的事情並沒有大張旗鼓,因此在遼東也不算是受人關注,而內地的富商,有南洋大批一年三熟物產豐富的熱帶土地等著他們開墾,何必要在遼東土地上麵,跟朝廷過不去?國家農場的事情,就這樣悄然進行,雖然鐵路不通,不過朝廷仍然收購了大量的牛馬,將陝西一些失去土地的百姓,或者城市當中的無業者輸送到遼東,之後他們同樣沒有土地,不過卻有了工作和房子,他們將在朝廷的帶領之下,軍隊的保護之下,不斷地向北開墾,任何阻擋他們的部落,都會被掃平,如果人數多了,他們還會建立自己的集市和城池。

當然趙南星也許諾,十年後那些為農場工作的農民,將會獲得一人三十畝熟地的回報,這是最吸引那些百姓的,三十畝耕耘過的土地,憑借他們的勤勞,就足以讓一家人衣食無憂了,這也是趙南星招攬農場工人的手段,畢竟對百姓而言,土地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

不過因為通往西北的鐵路剛剛開始建設,移民的數量並不算多,雖然在之前的交換條件當中,朱由崧提到了讓財團出錢優先建設隴海鐵路,但是到頭來,他們仍然弄出了一個齊頭並進的鐵路計劃,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一起建設,不過在資金投入方麵,京滬鐵路明顯要比隴海鐵路多得多,京滬鐵路都快要竣工了,洛陽到西安的鐵路線居然剛剛開始。人員物資運送的困難,是國家農場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不過趙南星並不擔心,這種國家農場原本就是一個長期的計劃。

規模沒有太大的發展,也是國家農場不受關注的原因之一,現在遼東最令人關注的則是王之寀主持的戰犯公審。

公審是在山海關高大雄偉的城樓之下進行的,對女真人的那些戰犯而言,有被放回來的那近十萬受害人和目擊者,這些人自然是辯無可辯,他們燒殺搶掠證據確鑿,全部被判淩遲處死,大明律其實是一部很寬鬆的律法,上麵像腰斬淩遲之類的律法都已經被消除了,不過後來朱元璋為了震懾宵小,又發布了幾次大誥,重申了那些酷刑。

按照朱由崧的意思,淩遲腰斬這些酷刑的確不應該再出現在律法當中,殺人不過頭點地,整那麼多花樣做什麼?不過在原告和陪審團一致要求之下,王之寀也不得不尊重陪審團的意思,將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判處淩遲處死,而另外一些就被送到了礦山當中充當苦力,他們的命運未必就比那些淩遲處死的人好到哪裏去。

幾個硬氣的女真人在鋼製的囚籠當中仍然大聲叫罵著,漢人懦弱,單憑火器之利,不敢跟他們快馬彎刀大戰一場,對於這些人,旁邊的警察也隻能時常用硬木棍教訓他們一頓,這些女真人在關押期間,自然不可能給他們什麼好待遇,因此這些人都是又累又餓,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