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擴圍:多邊貨物貿易領域的重要突破
博士點擊
作者:周密
作為世貿組織(WTO)自成立以來為數不多的擴大市場開放的協議成果之一,跟隨《貿易便利化協議》的步伐,7月24日,《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TA)擴圍談判的參加方宣布就產品範圍達成一致,大大增強了各方信心。ITA保持了18年不變的產品目錄得以更新,新增的201項擴圍產品使得全球97%的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得以更為低成本地自由流動。應該說,作為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量最大的兩國,中美在2014年APEC會議期間達成的一致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ITA是WTO多邊框架下的諸邊協議,由WTO成員自願加入,中國自入世之初就承諾將加入ITA擴圍談判。ITA本身內容並不複雜,各參與方需要通過談判協調彼此關切,確定納入擴圍目錄的商品類別,以及相關商品減稅的時間節點。雖然一波三折,但總的來看ITA擴圍符合各主要經濟體的利益。與傳統商品相比,ITA所涉及商品相對高端,不但對協同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升級十分重要,而且是其他不少類別商品或服務更好提供的必要支持。降低相關商品的關稅,能夠促進信息技術商品的流動,為技術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從各方協商一致的產品範圍來看,擴圍目錄主要包括的商品集中於HS編碼的84、85和90三大類,分別是機械、電機電器設備和光學與醫療儀器。同時,包括觸摸屏生產所需材料、255毫米以上膠片、遊戲機等類別的商品。
發達經濟體是推動ITA擴圍的重要力量。與中國在傳統製造業領域具備競爭優勢不同,ITA擴圍主要的商品多數由發達經濟體的企業生產,這些企業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形成了技術優勢。擴圍商品關稅的下降,有助於發達經濟體擴大出口,強化其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地位。由於發展中經濟體的企業在高技術領域的投入不足,國內生產的商品可能不具備優勢,ITA擴圍後的外國商品的進口會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本地企業的發展,對其市場份額形成一定擠壓。
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不僅通過巨大的出口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自身消費市場的巨大增長空間更逐漸成為他國外需的重要支撐。而中國市場在全球經濟危機後再平衡期的作用更為突出,ITA擴圍更有利於發達經濟體出口的擴大。
事實上,中國經濟需要進口更多具備更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對消費市場、市場競爭和企業生產都會產生良性效果。一則作為最終消費品,此類商品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需求;二則作為中間品或輔助原料,可以改進或增強其他商品的技術水平,從而具備更多更好的商品特性,提高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三則此類商品所包含的先進技術和理念會產生技術外溢,創造更多合作機會,並啟發中國企業改進工藝,通過競爭促進產品和服務的升級。
不過,發達經濟體擴大高技術商品出口,其障礙並非隻有關稅一項。美國實施的出口管製製度,對高技術商品的出口也造成實質性影響。盡管奧巴馬上任以來將出口管製改革作為重要承諾,但改革進程推進並不順利。軍用和兩用品清單的調整不僅涉及技術層麵,也受美國政治局勢發展的影響。清單所涉物項的減少對美國出口的影響,不僅取決於物品的範圍,更受其所代表的技術對市場信心的作用。延續冷戰思維對中國的管製,限製了美國對華出口規模的擴大。
ITA擴圍對進口國的衝擊總體有限,且不斷弱化,不會給進口國造成過大影響。隨著航空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到全球化分工協同的階段,貨物貿易的開放勢必促進跨國生產網絡的發展,在政府不幹預或幹預較少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會按照全球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則確定自身的全球布局。ITA擴圍之後,高技術商品對華出口的衝擊效果會隨時間逐漸減弱,技術的進步、替代產品的出現和產業的轉移,都有助於減少衝擊。
因此,應該充分把握和利用ITA擴圍的重要機遇,鼓勵企業麵向未來做好科學謀劃,加大技術投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強向世界領先企業學習,通過合理競爭和要素資源優化重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不能忽視ITA現有目錄中商品的生產製造,也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優勢特點和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與政府主管部門加強溝通,麵向未來提出符合ITA性質的、進一步可加入目錄的商品,通過多邊、雙邊或區域等多條渠道進一步降低關稅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