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有所為(1 / 2)

對於一個擁有穩定統治的利益集團來說,製定任何政策都一定經過深思熟慮,都一定會反複推敲,剛剛興起一年多的勝捷軍雖然還遠不成熟,但是也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幾個人花一兩天便決定一項幹係重大的事情了。

幾天來楊剛一直在思索,思索宋康年獻上的最後一策,爭取人心之策!

大張旗鼓地提出滿清韃子才是大明心腹之患,然後冷眼等待李闖敗亡,清兵南下,江南塗炭之時,便是楊剛聲望大漲之日,到那時天下俊傑必將爭相來秦,可是

說實在話,楊剛對於出使金陵並無多少興趣,宋康年描繪的天大好處讓楊剛心蕩神怡了一番,可也僅僅是心蕩神怡罷了,比起在天下人心中樹立標杆、名垂千古什麼的東東,楊剛更在意自己可能麵臨的風險。

楊剛的根基在勝捷軍,勝捷軍的根基在三秦,而三秦距離江南實在是太過遙遠了,即便贏得了江南人心,使天下人認同楊剛是名臣能將,挽天傾全賴楊剛一人,對於楊剛和勝捷軍來說,也絕難得到多少實質性的利益,反倒會遭致滿清韃子的忌憚,說不好清軍滅掉李闖之後,不會南下攻打糜爛的江南,而是先全力攻秦!

關中沃野千裏,三秦形勝天下,易守難攻,可是反過來說,外部勢力隻要卡死幾個要點,勝捷軍也難以與外間聯絡,短期內隻能依靠自身,而要想有所作為,絕不能寄希望於千裏外的江南!

做出正確的預判,讓天下俊傑人心歸附又能怎樣?來幾個讀書人可增加不了幾分實力啊!唔,要是能直接控製江南,控製更多的人口、地盤還差不多!

反複考慮,多方籌謀,與顏越、林寧等人商議了不知多少回,楊剛最終認定,自己親自出使金陵並不是上佳之策,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不錯,可問題是民心在什麼地方,千裏之外的人心就算被楊剛爭取到手,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可是

可是心裏已經有了判斷的楊剛沒有按照邏輯做出選擇。

“我決定了,出使金陵一事就由我親自擔當罷,唔,顏先生也去,好為我解說江南人情風物!”

楊剛這麼說到,麵前是詫異之極的一幹心腹兄弟,林寧、張路等人原本以為楊剛可籍出使一事獲取一個丘八本不會有的巨大聲望,隨即在楊剛解說下,漸漸意識到聲望並不能變成勝捷軍最需要的實力,可是這一刻楊剛卻又做出了相反的選擇,接連不斷的落差讓幾個直腸直肚的人懵了。

顏越倒沒有呆住,不過也十分驚訝,顏越對於爭取人心、積攢聲望一事很熱衷,十分清楚人心、聲望的巨大力量,不過如果會讓秦地麵臨的壓力劇增,立刻直麵韃子兵鋒,那麼顏越一定會會選擇更明智的韜光養晦之策。

宋康年所獻計策雖然不錯,卻是長遠之策,不能立刻對我勝捷軍有所裨益,總督大人已經知道其中利弊,為什麼還會做如此決斷?唔,不明白啊不明白!

顏越認真思索起來,企圖找出可能忽漏的地方,一旁全程參與商議的宋康年則皺起眉頭,不知在想些什麼。

到底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年輕人會選擇我的計策呢?我這一策………其實是不安好心啊!

宋康年想著,心情複雜,正如楊剛所想,若是楊剛真得去了金陵,依宋康年之策行事,名望一定會有,可是隻要滿清不蠢,聞聽消息後便一定會將楊剛和勝捷軍當做心腹之患,到那時江南便可偏暗一時,而三秦則要陷入戰火之中!

沒有人知道宋康年其實知道所獻計策的凶險利弊,所有人都以為宋康年是真心在為楊剛打算,畢竟,爭取人心這等事情幹係實在太大,若是成功,難說會有怎樣的功業,與之相比,一些凶險沒有考慮到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