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定不移踐行群眾路線 求真務實築牢群眾基礎(1 / 3)

堅定不移踐行群眾路線 求真務實築牢群眾基礎

聚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編者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真諦和精髓。目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推開。近日,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機關中心組(擴大)召開理論學習會,全室黨員開展集中學習周活動。整個機關按照中央、省委的統一部署全麵紮實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室幹部職工在學習交流中統一了思想,在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了中央八項規定,堅定了踐行群眾路線的意誌和決心。本刊特集中刊發理論學習會上部分同誌的發言摘要。

沈謙芳:做人民群眾的表率

“身教重於言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遵循。習近平同誌最近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就強調指出:“領導帶頭,層層示範,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方法。”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做人民群眾的主心骨。何謂“主心骨”?《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一是可依靠的人或事物;二是主見或主意。黨員領導幹部要做人民群眾的主心骨,就是要有犧牲奉獻精神,為了實現和維護群眾的利益,勇於承擔責任,天塌下來首先由他頂著;就是要有立場、有主見,不隨波逐流,能堅持真理、辨別是非、指明方向;就是要有主意、有辦法,能夠帶領群眾幹事創業,並有效化解群眾中的各種矛盾糾紛,成為最有威信的領頭人。

二要注意做人民群眾的公仆。黨章明確規定,“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的公仆”。黨員領導幹部要做人民群眾的公仆,就是要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信念,也就是胡錦濤同誌所說的,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克勤克儉、周到細致,“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要正確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努力做到習近平同誌所說的“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而不能以權謀私。

三要注意做人民群眾的楷模。黨員領導幹部的先進性主要是與群眾相比較而言的。做人民群眾的楷模,就是要做遵守政治紀律的楷模,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楷模,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就是要做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楷模,始終用一等的工作做出一流的成績。

四要注意做正確對待和糾正錯誤的榜樣。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黨員領導幹部也不例外。黨員領導幹部不同於普通群眾的地方,還要表現在更能正確對待和糾正錯誤上。首先要勇於承認錯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這本身就是錯誤,而且將招致更多更大的錯誤”;二要正確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避免重犯類似的錯誤;三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真正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恩格斯的名言,“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麵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說得很深刻,應當成為廣大黨員領導幹部的警醒。同時,黨員領導幹部知錯就改,也一定會比犯了錯誤仍然死不改悔更能贏得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室主任,博士、教授)

王瀚秋:我們應該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推開。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應該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一、思想上要強化以民為本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建立90多年來一貫堅持的宗旨和政治優勢。就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發展變化來看,進一步改善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改善民生,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迫切任務。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地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把人民的意誌和願望變成實實在在的物質和精神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決不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變成一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空話。

二、工作上要履職為民

黨員、幹部為政要勤勉。首先,我們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積極進取,無私奉獻,將本職崗位作為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舞台和陣地,做到“勤作為,不懈怠,不做懶官;求善政,不折騰,不做庸官;講科學,不動搖,不做昏官”。其次,一切工作都要真正體現為民宗旨。在工作實踐中,群眾的疾苦不能不動心,群眾的意願不能不上心,群眾的事情不能不盡心。而這都需要我們每個黨員、幹部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來為人民履職,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地幹好本職工作。

黨員、幹部為政要務實。真正的政績是為黨和人民踏實工作的實績,是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曆史檢驗的實績。黨員、幹部在工作實踐中,一要力戒形式主義,端正我們權力活動的價值取向。二要力戒官僚主義,端正我們的權力義務觀。多下基層,多接“地氣”,多一點積極進取,少一點因循守舊,既要對上負責、更要對下負責,在群眾麵前,不打官腔,不頤指氣使,不敷衍欺騙,真正為人民做公仆,而絕不是以人民為公仆。

黨員、幹部要做到為政勤勉務實,就要自覺強化宗旨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把權力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上,放在實現維護發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上,放在為黨分憂、為國貢獻、為民造福上,放在銳意進取,求真務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上。

三、操守上要保持清正廉潔

共產黨員要有凜然正氣,要有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職業道德,這是黨和人民的要求,也是黨員應該恪守的為政之道。

要強化自律意識,築牢抵禦腐敗的第一道防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欲使自身正,就要強化自律意識,就要自覺接受黨的政治、組織、工作、生活等紀律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位觀和權力觀,經常反省、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經濟上的清廉、生活上的清白,努力做一個組織放心、群眾滿意的好黨員、好幹部。

要強化他律手段,讓貪腐者無以遁形。權力如果缺乏必要的製約和監督,就容易產生腐敗。所以必須對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加強他律,要以《廉政準則》等禁止性、紀律性、強製性規範進行嚴格約束,倘有違法亂紀者,就要公正嚴明地動用“霹靂手段”。

要強化鐵的紀律和製度,從源頭上反貪防腐。黨員、幹部能否廉潔奉公,不僅關係到黨風政風,也關係到社會公平正義,關係到民心向背。因此,強化鐵的紀律和製度,並“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是源頭上防治腐敗,推行陽光政治,有效防止官員手中權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的必然要求。

(機關黨委書記、室巡視員)

劉斌: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

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當前,全國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都自覺地把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以求更好地服務群眾、造福人民。下麵我就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談點體會。

縱觀我國古代曆次王朝的振興,都是因為統治者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的需求,提高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反之,統治者若隻考慮自己的享樂,重徭役賦稅、大肆征戰就會造成百姓的疲乏和反抗。我國王朝更迭的曆史表明,凡是能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的,就能存在、繼承並弘揚光大,凡是違背群眾意誌和願望的,最終都會被曆史淘汰,被人民群眾拋棄。

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黨的偉大曆史,就能深刻理解人民群眾才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代表的就是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黨的曆史經驗反複證明: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係密切,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係受到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更加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有利於進一步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如何做好群眾工作,讓人民始終成為創造曆史推動社會進步的主人,我以為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緊密聯係實際學習,深化思想認識。加強學習是第一位的任務。我們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帶著問題學,聯係實際思考,領會中央意圖與精神,時時對照黨章,找差距促改進,把精神學深學透。

第二,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一是必須堅持和弘揚“兩個務必”。二是要糾正“四風”,堅持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三是各級政府和黨員幹部應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第三,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開展群眾工作。為民,是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務實,是我們黨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就是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不空談、不虛誇。清廉,是我們黨的基本準則和要求,要堅決反對一切消極腐敗現象,做到幹部清正、政府廉潔、政治清明。

第四,以製度為保障做好群眾工作。群眾工作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一項突擊性的工作。因此,做好群眾工作的可靠保障是健全的製度。過去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製度要堅持,對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抓緊修訂完善,不適用的要堅決廢止。但更重要的是麵對新情況新挑戰我們要與時俱進,創造適應今天的新製度。

第五,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開門納諫、從善如流一直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法寶。現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開門搞活動,讓群眾有序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接受群眾的監督與批評,充分吸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解決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室副主任)

何友良: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三點思考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步步推進,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寶。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溫和思考群眾路線,對於執行中央決策、實現時代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這裏談點個人思考:

一、為什麼革命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那麼好,連國民黨人士都不得不承認和學習?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對比國共兩黨與民眾的關係,當時的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南昌行營辦公廳主任熊式輝,在與青年黨創始人之一的李璜會談時,有過一個經典性的概括:“共匪之於民,頭頭是道,如魚在水;官軍之於民,格格不入,如魚在沙,此官軍之所以勢拙,即共匪之所以利[厲]害也。”這個事例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解答:第一,革命時期我黨與民眾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這是一個事實判斷。第二,革命時期黨與群眾關係那麼好的原因是什麼?最根本的,是生死存亡迫在眉睫,是當時從上到下,都切身感受到生死存亡,隻以與群眾的關係來決定。

二、為什麼新中國建立後,黨和黨的幹部與民眾的距離會拉開,群眾路線強調得比革命時期還多,而幹群關係卻越來越疏離,以至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會發出黨麵臨的“趕考”還遠沒有結束的感歎?

習近平近日到西柏坡參觀考察,提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他說,“每次來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澤東同誌當年提出‘兩個務必’,主要基於哪些考慮?我們學的還有沒有不深不透的?‘兩個務必’耳熟能詳,但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能不能深刻領會‘兩個務必’,使之更好指導當前黨的建設?今天如何結合新的形勢弘揚?”二是他強調,這麼多年中央經常講、反複提“兩個務必”,圍繞改進作風發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為什麼背離“兩個務必”,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那一套還有不小的市場?為什麼還有些人對不正之風樂此不疲?因此他慨歎,60多年前毛澤東說的“進京趕考”,還遠沒有結束。這兩大問題有關聯性,提得大有深度,發人深思,是需要全黨重視、研究和解決的很重大的課題。從我們黨史工作者來說,即使回答不了,也要認真去思考,去研究,努力去想想這些個為什麼,特別是從建國前後黨史的角度,去作些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