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必要性(1 / 3)

論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必要性

專題研究

作者:劉月蘭 王鵬力

[摘要] 在全球冷戰背景下,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蘇兩國各有考慮與動作。中國政府慎重考慮了兩個必要因素,一是唇亡齒寒,保家衛國,二是取得蘇聯的信任和支持,最終作出了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決策。

[關鍵詞] 朝鮮戰爭中國政府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韓國軍隊被兵力和裝備大大強於自己的朝鮮軍隊打得驚惶失措,在戰爭開始的一個星期內就遭受了巨大傷亡。9月14日,朝鮮人民軍已進攻至韓國軍隊的釜山防禦圈。[1]p5然而,9月15日,美國操縱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登陸;10月9日,“聯合國軍”越過了“三八線”,並將戰線迅速向北推進。“聯合國軍”大舉北犯,使原本對朝鮮軍隊極為有利的局麵急轉直下。麵對風雲突變的朝鮮半島局勢,應金日成首相的請求,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決定,中國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本文擬對中國政府出兵朝鮮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一、朝鮮戰爭的爆發

朝鮮從1910年至1945年一直處於日本異常嚴厲的統治之下。雖然朝鮮共產黨成立於1925年,但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下,朝鮮半島的共產主義事業並無多大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勝的盟國之間的一種臨時安排,蘇軍和美軍分別占領了朝鮮半島北緯38度以北和以南的地區,擬將永久性解決辦法留待以後考慮。[2]p706

北部朝鮮於1947年2月經過選舉正式產生了朝鮮人民會議,並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1948年9月2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平壤開幕,通過了國家憲法,金日成被選為內閣首相、國家元首。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美蘇從朝鮮半島撤軍後,朝鮮半島上南北兩大政權的矛盾逐漸激化。1949年3月,朝鮮首相金日成在訪蘇期間向蘇聯政府提出了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的請求,並要求蘇聯給予朝鮮提供軍事援助。斯大林政府答應了後者,但出於對美國方麵的擔憂,蘇聯政府並沒有對條約一事給予答複。

在1947年10月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上,美國操縱表決機器,設立了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在全朝鮮進行議會選舉成立了全國政府。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政府的操縱下,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總統。不久之後,美國又策劃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非法決議給“大韓民國”政府貼上了“聯合國”承認的標簽。美軍在撤軍前曾向韓國政府提供了價值達1.1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寬了仁川到漢城、漢城到釜山以及經過金浦機場和橫斷“三八線”的戰備公路。1949年,李承晚認為他的準備已大致成熟,揚言“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10月,李承晚曾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要不流血,統一獨立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實現也不能長久。”1950年,韓國軍政兩界高級官員來到了東京,他們準備當麵向麥克阿瑟彙報他們的進攻計劃,聽取麥克阿瑟在軍事上的具體指示。4月,集結在“三八線”附近的5個師得到了直屬炮兵和其他軍種的加強。[3]p37這表明朝鮮戰爭的爆發是曆史的必然,是朝鮮政府和韓國政府矛盾激化的產物,而美蘇兩國為了維護其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暗中支持代表各自利益的政權,在朝鮮戰爭的爆發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時的朝鮮有10個師,前6個師每師1.1萬人,第七師1.2萬人,超出1000人,第十師和第十三師不足滿員,每師隻有6000人。第十五師也是1.1萬人。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一個一O五裝甲旅有120輛蘇製T—34坦克。一個獨立裝甲團有30輛蘇製T—34坦克,火炮600門,飛機180架,其中戰鬥機40架、轟炸機70架、偵察機10架,總兵力約13.7萬人。

而韓國有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一師和第七師最多,每個師約9600餘人,其次是第六師9112人,第二師約8000人,其餘的第三、第五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八師不足7000人,隻有6866人。有裝甲車27輛,火炮129門,火箭筒1900具,飛機30架,其中10架戰鬥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總兵力約9.8萬人。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麵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兩方對比,朝鮮人民軍方麵占據絕對優勢。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軍隊從空中和海上向朝鮮軍隊實施打擊。同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參會的情況下,通過了由美國提議,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援助”的議案。7月7日,聯合國通過了美國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在朝鮮半島上的多國部隊的提案,並委托美國提供人選。7月8日,杜魯門總統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9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仁川登陸成功。10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已將戰火推至中朝邊境。在此情況下,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了出兵援朝的請求。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和複雜的國際形勢,使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麵臨嚴峻挑戰。

二、朝鮮戰爭爆發後的美蘇態度

(一)美國

冷戰格局形成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開始了在政治、科技、外交等方麵的多重對抗。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出兵幹涉,美國政府認定朝鮮的進攻是蘇聯“征服”東亞的第一步,必須予以全麵反擊。美國決定全麵幹涉朝鮮戰爭後所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確定軍事幹涉的目標。杜魯門曾向其國家安全委員會明確表示,美國的幹涉目標應該是“迫使朝鮮人退回到‘三八線’以北去,恢複那裏的和平,恢複原來的疆界”。美國幹涉目標的確定除了受戰場形勢的影響外,應該還有擔心軍事幹涉進一步擴大會增加與蘇聯爆發全麵衝突的可能性。可見美國政府在當時也不願過度激化與蘇聯政府的矛盾。然而,遠在朝鮮戰場的麥克阿瑟對於杜魯門給其的訓令置若罔聞,美軍占領漢城之後迅速揮軍北上越過“三八線”,並下令空軍對鴨綠江沿岸中國領土進行轟炸。[3]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