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的理論探索(1 / 3)

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的理論探索

專題研究

作者:畢虹琳 徐鵬

[摘要]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我黨“三農”思想進行了一係列科學的創新和實踐,這對於今後我黨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三農問題理論探索

“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首要問題,也是貫穿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問題。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切入點,站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高度,順應曆史的新潮流,進行了一係列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為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三農”問題的科學內涵

所謂“三農”主要指農民、農村、農業,而“三農”問題則是指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的總稱。可以說“三農”問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的一組問題。“三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點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著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富強。曆史形成的二元社會中,城市的現代化、產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製於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民的小康。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重大的經濟問題都依賴於三農問題的突破,因此“三農”問題實質就是城鄉發展不同步問題,結構不和諧問題。

1.農民問題。從長遠來看,農民問題還應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不僅僅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勞動階層,而且是中國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主要問題。

2.農村問題。可以歸結為農村綜合發展問題,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問題,戶籍製度問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係等問題。

3.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也就是經濟問題。體現在適應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選擇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胡錦濤指出:“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民問題,始終是決定黨的事業勝利發展的一個根本問題。”[1]P113在2003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強調:“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胡錦濤在聯合國糧食組織亞太區域大會致詞中提出:“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對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3]溫家寶在之後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4]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戰略思想。

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係,曆來都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問題。進入新世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小康社會,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卻在擴大。黨的十六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5]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五個統籌”首要的就是統籌城鄉發展。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6]。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4]。這些都體現了我黨對現代化建設進程和規律的新認識,為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