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細節
編者語
作者:高琦
做年度大盤點,更多是梳理性工作。本期特別策劃《盤點2013傳媒娛樂產業》,以產業角度和行業維度,為2013年備忘,以向後看的姿勢為前行蓄力。
大盤點是全視域,作為行業觀察者個體的記憶則相對細節、感性些。
2013年是電視劇小年。整體疲軟,缺大話題大熱門,尤其在大綜藝節目的話題比對下,更顯其小。但有幾部劇目,品質閃亮,小而堅硬,如沙中碎鑽。康洪雷導演的《推拿》是其一。
在全年電視劇序列中,這是一部“孤僻”的作品,但在康洪雷的作品序列中,它很統一,有一貫的康氏風格和堅持,風格化的鏡頭語言、常規敘事中不時的視角抽離、故事和細節對現實的“反打”,莫不如是。《民工》《團長》《士兵突擊》《推拿》,康洪雷在中國電視劇市場中的存在猶如CW之於美國電視網,風格化強烈、品質水準穩定。
近幾年,國產劇時不時會有類似作品出現,比如楊亞洲的《八兄弟》、張黎的《走向共和》和《人間正道是滄桑》、孔笙的《生死線》,它們的一個共通之處是,均非年度收視熱門,但文本品質傲視同儕。這樣的創作者和作品能一直存在,“雷劇”風行,也就無需過於擔憂,一時症候而已。
2013年電影的“細節”是《逆光飛翔》。孤立地看,這部片子隻能算中規中矩,但放在2013年內地影市的燥熱大盤中,它的清新和清晰顯得頗珍貴。“小時代”和“合夥人”引發的爭議和批評,在我看來更多是因為它們太“不電影”,像是為一位名叫“商業邏輯”的流行明星拍攝的花哨MV。來自台灣的《逆光飛翔》剛好是硬幣的另一麵。台灣電影在這兩年迎來一次緩慢複蘇,《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那些年》到《逆光飛翔》,它們的存在,是電影邏輯對粗暴資本邏輯的平衡,是對內地影市的綠色慰藉。今年內地表現突出的類型片如《北京遇上西雅圖》等,正是因為找到了商業邏輯和創作邏輯的協同點才得以票房口碑雙贏。
首先是電影,才能是其他。電影產業和產業電影,是兩條路。